如何通过理财让父母少掉“坑”生活的更安心?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随着我们的年龄在不断的增长,不能时常陪伴在父母左右,不知朋友们有没有这样的烦恼,步入中老年的爸爸妈妈,常常会掉入一些不可思议的“坑”,这些“坑”常常与理财相关。可能碍于面子,爸爸妈妈掉“坑”后,常常不好意思告诉家人;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掉了“坑”如何才能让爸爸妈妈少掉坑?

  森海  ·  2017-03-22 08:50
如何通过理财让父母少掉“坑”生活的更安心? - 金评媒
作者: 森海   

随着我们的年龄在不断的增长,不能时常陪伴在父母左右,不知朋友们有没有这样的烦恼,步入中老年的爸爸妈妈,常常会掉入一些不可思议的“坑”,这些“坑”常常与理财相关。可能碍于面子,爸爸妈妈掉“坑”后,常常不好意思告诉家人;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掉了“坑”如何才能让爸爸妈妈少掉坑?作为儿女,你先成为他们的启蒙理财师吧~~

有朋友在吐槽过年期间家里人拿出了一堆保单让她看,结果她认真浏览后发现老妈买的大都是些收益率非常低的储蓄型保险。作为一名大学学金融、现在又从事家庭理财工作的专业人士,终于把自己所学知识用在家庭投资、理财分析上,对家庭来说应该算一种优势。但往往越专业,面对长辈不成章法的理财行为,无力感就越强。

细问才知道原来这位小伙伴有一对理念冲突非常激烈的父母:母亲非常相信保险,认为保险能提供所有的保障,但父亲却坚信卖保险的都是骗子。母亲在购买保险后,2015年下半年,被查出患了甲状腺癌,幸亏这种病只要及时治疗效果都不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这病,母亲从重疾险中得到了10万元理赔,从此更加深信保险的作用,在2015年下半年,一下子给全家人都买了保险。

8份保单,全家人每年三万的保费,母亲默默地全承担了。今年过年,母亲拿出最近几年买的保险产品给小伙伴看,她发现大部分保单的性价比都属于市场同类产品中比较差的。

其实这种故事可能很多粉丝都觉得眼熟——这说的不就是我家的事嘛!

我们这些有一定见识、自身受过一定理财教育的年轻人,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协助家里的长辈辨识紧紧围绕他们的众多理财陷阱。现在很多所谓理财师或者保险销售人员,最喜欢的客户就是老年人。因为他们容易被忽悠,容易因为一点小利就咬钩。比如很多老人在第一次购买保险收到理赔后,就无限信任保险,继而不加辨别地购买一些性价比不高的保险产品。

不过这算是诸多理财“坑”里影响最小的了。

还有什么“坑”是爸爸妈妈常常会掉入的吗?

第一类坑,高收益、保本保息理财骗局

一个发生在银行里的典型个案。除了职业道德上的追问之外,我们可以看到银行与退休老人之间因为立场不同而导致的利益冲突。

手上有一笔退休金的老年人,是银行最喜欢的客户。一方面,没有投资经验、保守的老年人,最相信的金融机构就是银行,觉得放在银行的钱是万无一失的;另一方面,老年人手上有一笔相对较大的钱,比起还在存钱的年轻人来说,交易金额大多了。银行最喜欢老年人将这笔钱在银行内部“搬来搬去”,银行就可以赚取“申购费”,至于你亏不亏钱,就跟银行没有关系了。

银行只是一个平台,除了固定的存款业务外,还有诸如基金、债券、保险等产品都在银行销售,风险不一,其实老年人是很难分辨的。在客户经理的诱导下,这个环节形同虚设。可想而之,次贷危机之前,这类产品的销售更没有章法,更加粗放。

这类个案很多,应该告诉你的爸爸妈妈,“保本保息”和“高收益”,这两个词是不可能并存的。这一点应该牢牢地植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第二类坑,“免费”养生保健坑,引君入瓮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坑。爸爸妈妈步入中老年,有些小病小痛是很常见的,对养生保健自然关注较多。很多保健品或保健器械的营销就瞄准了中老年人。这是近十年都十分热门的“体验式销售”策略。

朋友的一个亲戚,由于患帕金森症,为了恢复身体机能,几乎天天都会去“免费体验”某品牌的按摩椅,平时省吃俭用的她,竟然决定花1万多元去购买一台这样的按摩椅。

相信这样的案例在中老年人群体里比比皆是。

对于这种“免费体验”的方式,拓天速贷小编建议首先可以和爸爸妈妈分析其中的销售逻辑(如上);第二,可以带着父母上网查查该品牌的资料,父母的网络素养通常比较差,你可以手把手地教一教;第三,可以在网上商城去查一查该品牌的价格,或者同类产品的价格。

第三类坑,预存款项成股东

预存款项,成为水果店、蔬菜店股东,这是目前在社区常见的一种“坑”。这类陷阱,中招的不止是中老年人,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也很容易中招的。投资10万,每月回收2-3万,一年翻三倍,比任何高利贷都过瘾。高利贷月息6分已经骇人听闻了,水果营行承诺的收益水平,已经相当于高利贷月息20分了。

你惦记别人的收益,别人惦记着你的本金,典型的庞氏骗局。

社区里此类骗局很多,请一定要让父母擦亮眼睛。

应该如何把财商教育向老年人推广呢?

现在的社会环境、知识更新太快,年轻人尚且不能快速吸收,中老年人的知识结构更新更慢,这让他们成为理财骗局的“易感人群”,所以必须想办法对他们进行理财“专项教育”。

谁来教育他们,我觉得通过我们这些子女进行,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途径。这也是为人子女的责任。除了经常给他们讲讲最近常见的理财之“坑”外,还要告诉他们一些基础的“理财知识”根据老年人的理财目标(想老年搏一把一夜暴富的除外),老人理财必须遵循的3个原则——

1较强的流动性

为什么第一点就强调流动性?

老人财务的特点是,进账可能比花销要少,积累的速度比消耗的速度要慢。

比如一个30岁的人,如果想积累一笔退休金,积累期起码还有30年,在这期间,他的目标是30年之内,资金有一个长期的持续增长的回报,对流动性的要求不会那么高。可是如果一个60岁的老人,已经退休,收入来源变少,支出性的活动不变甚至更多,比如看病、比如去旅游,甚至可能因为退休金不够,需要动用积蓄来填补生活费的不足,这就要求资金有较高的流动性。

对老人来说,任何限制流动性的投资都不建议。比如买套房,万一租不出去,资金就套牢了;买在银行售卖的趸缴分红险(五年一返还、十年一返还),就更不建议了。因为这类产品如果提前续回,非但不会有什么收益,连本金都会损失掉。

2风险可控

风险可控的意思就是这种投资的涨跌幅度不能太大。如果一年之内的跌涨幅超过了15%,就不是适合老人的理财产品。

原因很简单,同样是时间成本问题。

如果是一个30岁的人开始存一笔退休金,一年之内就算亏30%,都没关系,因为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是向好的;另外,他未来还有收入,可以逢低买入,有充足的时间把它赚回来。可是对于一个60多岁的人,他的本金一年内如果跌了30%,他可能没有机会等到资本市场的回升,也没有后续资金来补仓了。

所以,对于老年人,投资波动性一定要低。

直接购买股票,或者直接购买单一投资品比如说黄金,这些大涨大跌的单一投资方式都不适合普通老人理财。

3战胜通胀

战胜通胀的意思,是要资金相对保值增值,而并非快速成长。

即便要做到保值,钱绝不能放在银行存定期。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想跟上通胀是很难的,你会发现,钱迅速贬值,越来越不经花。本山叔曾经说过世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人没死,钱花光了。如果你的财富积累速度赶不上通胀速度,就可能发生人没死、钱已经花光的悲剧。

战胜通胀与否最终影响的是你花光这笔钱的年期。

比如100万的存款,放在银行定期存款里,可能10年后就花完了;

放在货币基金里可能能花15年;

放在一个保守的投资组合里,也许能花上20年。

综合以上3个特点,针对老人理财的具体建议就是——

把老人的储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出大概半年内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支出费用,放在货币基金里面。货币基金的收益比银行存款高,流动性又比定存要强,基本上最多T+1就可以提现。剩下的一部分,找一个平均收益在6%到8%左右的投资组合基金,将波动性控制在6%到8%,亏也不会对本金造成太大伤害,赚可能最高可以达到平均6%-8%。

这种公募基金组合是最适合老人理财的渠道,千万不要做私募。

找准投资组合后,把钱放进去。然后根据生活支出的需求,定期赎回到货币基金。公募基金组合里的投资可以和货币基金之间随时流动转换。

最最重要的是,跟父母进行财商教育,你的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如果态度不好,父母就可能会认为你在进行人身攻击,以下犯上,否定他的人生经验。而且,世界上所有骗子的态度都是非常好的,骗子的甜言蜜语总能提升老年人对自我价值认知的程度。所以,在态度上我们要向骗子学习,要比骗子还循循善诱,父母才可能欣然接受你的观点。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森海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