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还是合规,风险准备金是否有助于增信
【摘要】从P2P诞生之日起,各平台就在自身增信方面绞尽脑汁,第三方资金托管、担保垫付模式均被加入了宣传当中。不过随着监管政策的日趋完善,P2P平台信息中介的性质逐渐明确,以上两个增信业务也被明令禁止。那么另一种常见的增信方式——风险准备金是否触犯了监管红线呢?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从P2P诞生之日起,各平台就在自身增信方面绞尽脑汁,第三方资金托管、担保垫付模式均被加入了宣传当中。不过随着监管政策的日趋完善,P2P平台信息中介的性质逐渐明确,以上两个增信业务也被明令禁止。那么另一种常见的增信方式——风险准备金是否触犯了监管红线呢?
自2015年7月份,央行就发布了关于P2P平台不得提供增信服务的相关管理办法,开始逐步明确P2P信息中介的特性,多种平台增信的方法模式都被监管禁止,而风险准备金一直处于模棱两可的位置,一些平台依旧以其为噱头进行宣传。不过,在爆发多起与风险准备金相关的事件之后,在今年2月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召集部分P2P平台开了整改会议,重申P2P监管办法,明确提出禁止平台设立风险准备金。
风险准备金,又叫风险备用金、风险保证金,是指P2P平台从自有资金中或者收取用户的费用中,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平台项目出现逾期或风险时对投资人损失的一种非义务性垫补。风险准备金为投资人的资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收益保障,因此曾是不少投资人衡量平台风险保障能力的因素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风险准备金对投资人来说,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分散投资人信用风险的同时,提升了投资人的信心和平台信誉度。然而P2P采用风险准备金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隐患:
首先,风险准备金是P2P平台出于自我增信的目的而主动提出的,不存在法律强制性,所以如果平台以风险准备金进行宣传,却突然废除或宣布其无效,并以此为理由拒绝偿付投资人的损失,投资人将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同时意味着该平台涉嫌虚假营销;其次,若平台上的标的、项目资金额度超出其风险准备金的总额,一旦出现问题,平台很有可能陷入偿付困难。而与其风险准备金相关的机构贷款余额信息不透明时,也很难让投资人信服风险准备金模式的功效性。最后,平台风险准备金一般由第三方托管,但其最终归属与使用权仍旧属于平台,进行垫付与否还是平台决定。所以看似可以进行平台增信的风险准备金,仍然存在巨大的风险。
当然,P2P行业“风险准备金”模式的建立,绝对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而监管的规范措施也是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有效管控。随着监管的进一步深入,P2P平台如何将风险准备金彻底落实到垫付风险、专款专用和覆盖坏账,需要监管部门与各平台共同努力,完善监管规范、加强平台道德约束,让风险准备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编辑:郑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