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融夸客实质性合并,冲击上市?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最新的一则消息是,6月底,点融网进行战略升级,改名为点融,苏海德在内部邮件中将其称为新的点融,新的金融。

  田跃清  ·  2017-07-14 09:10
点融夸客实质性合并,冲击上市? - 金评媒
来源: 零壹财经 士小文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最新的一则消息是,6月底,点融网进行战略升级,改名为点融,苏海德在内部邮件中将其称为新的点融,新的金融。

所有的小道消息大概率是真的。 

前后大约一年时间,点融和夸客合并的传言成真。 

在今日双方的消息中,都强调了一点,即点融并购了夸客的资产端。不过,夸客金融的核心能力都被并购了,这恰恰说明双方实现的是实质性并购。 

点融的诉求——买自己欠缺的 

点融并购夸客的信贷工场,早有迹象,也是其战略升级与布局的一方面。 

最新的一则消息是,6月底,点融网进行战略升级,改名为点融,苏海德在内部邮件中将其称为新的点融,新的金融。

这种升级遵循几个核心的业务布局与逻辑。 

一是注重技术,已经不再是什么所谓的P2P; 

例如点融已经积极布局区块链;与夸客合作推出点融夸客信贷工厂,进行前期试验后并购等; 

二是全球性布局,试图将业务拓展到海外; 

例如点融与渣打银行合作,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布局,且注重技术;另外,夸客金融的母集团、投资方也在香港有业务,双方是不是可以达成合作等,值得畅想; 

三是为上市铺路; 

点融已经多次透露要在港或在美上市,不过,去年其亏损1.79亿,原因也不意外,无外乎获客、运营成本高企、代偿不良等。 

在经过多年发展后,P2P网贷平台的核心能力实则略有差异,理论上应该做到资产与资金两端齐头并进,平衡发展,但现实情况是,有的平台具备流量优势,更加注重线上理财,而有的平台则注重资产开发,更加倾向于输出资产。 

目前的一个情况是,资产的生产似乎比资金的线上获取显得更加重要,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从深层次上看,这应该也是点融并购夸客金融资产生产机器的原因。 

点融在市场上的定位更像是线上资金提供方,其此前一贯主要的方式也是与其他机构合作获得资产,夸客就是其长期伙伴之一,不过目前更加现实的选择是购买一个资产生产机器,自己生产资产,且不仅在自己的平台上销售,还能提供给其他更多的销售平台。 

这其中直观的利益是点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长期来看,毕竟代表着生产力,同时带有新技术应用标签的公司能获得更高的估值,能得到资本市场进一步的认可。 

夸客的诉求——借力走路 

夸客金融的信贷工场模式恐怕是郭震洲执着的追求。 

夸客金融本身的业务模式也在不断修正,例如,由此前的P2P借贷定位转换成目前的金融科技定位,一个直观的体现是理财业务已经逐渐不是主流,夸客金融生产的资产已经在与信托、券商、私募基金等对接。 

而且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点,与诸多向外界所称利用技术进行智能信贷业务不同,郭震洲的核心理念是半自动化,举个例子,目前其资产生产机器——信贷工场的操作是人工与技术系统的结合,且人工操作不可或缺。 

这种方式是被迫的选择,就我国传统积累及现状,尤其是信用体系的问题,这将是一种行业的常态。 

在这种背景下,夸客金融技术研发等各项投入不会低,按照上市公司信而富招股说明书的介绍,其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大量技术投入与产出的不确定性。 

对于夸客金融来讲,如果能在资金、人才、技术,甚至是品牌等方面获得资源整合(2015年8月,点融获得渣打银行等C轮2.07亿美元融资;夸客获得B轮2亿人民币融资,可转换债权方式),这种技术模式的试验周期可能会缩短,如果顺利,说不定还能以科技公司的形象借力上市,毕竟行业也不是没有成功上市的案例。 

网贷行业的合并潮? 

P2P行业的同业合并短期来看应该还谈不上潮流,但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且是在P2P还存在的情况下。毕竟,资产生产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需要经过市场验证。 

这一过程中,那些有核心能力生产资产的垂直平台会更加受到市场热捧,而成为流量平台的标的,强势的流量平台会选择收购或入股的形式参与其中,例如点融与夸客,不过,一个现实的选择是这些垂直平台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金融机构等。 

事实上,目前逐渐主流的所谓助贷类机构,其基本在几个方面达成了一致认知:第一,注重利用技术开发资产,第二,选择多元化、机构化资金,逐步放弃线上理财资金。 

这种现状给P2P理财平台带来了很大压力,尤其是那些缺乏资产生产能力的小型平台。 

那些大型的流量平台相较而言更具优势,其策略是争取拿得更多金融牌照和资质,以丰富的牌照躲避未知可能的监管,以及获得相对稳固的地位。 

如此来看,P2P发展了多年,正在进一步被市场验证,说到底其还是金融的本质,增长速度并非几何量级的增长,还是要依托用户的真实需求,核心业务还是风险经营,同时受到周期影响,目前市场追逐资产生产恰恰就是这种验证的回应。 

无论P2P是否存在,好在一点,新的市场需求确实在被不断挖掘,更多的人群确实在逐渐被服务。

(编辑:田跃清)

来源: 零壹财经 士小文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田跃清

金评媒责任编辑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