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泛滥 保险业面临解构
【摘要】传统保险产品,一般由精算机制设计,漠视消费者需求,其最终利益归属在于保险人。而随着金融科技的介入,保险产品设计面临解构,从复合型向单一化转变,同时通过场景化切入,刺激消费需求。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传统保险产品,一般由精算机制设计,漠视消费者需求,其最终利益归属在于保险人。而随着金融科技的介入,保险产品设计面临解构,从复合型向单一化转变,同时通过场景化切入,刺激消费需求。
当前,科技金融大生态逐渐成型,其对保险行业的推动与颠覆毋庸置疑。本文将摒弃所有的利好,而谈科技金融可能带给保险业的深层次影响,且称之为解构吧。
注:解构——分解重构!
从产品定制化解构说起
传统保险产品,一般由精算机制设计,漠视消费者需求,其最终利益归属在于保险人。而随着金融科技的介入,保险产品设计面临解构,从复合型向单一化转变,同时通过场景化切入,刺激消费需求。未来,针对消费者个性需求,通过单一化产品的再次复合,即可实现复合产品个性定制化。
与产品定制化并行的,是价格定制。过去,产品价格完全由精算机制主导,当然现在也是,不同的是,现在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可以实现更复杂的精算,同时可实现对不同消费者的智能定价。
保险是否需要智能定价?
保险智能定价问题起源于退运险。退运险短短几年的进化史,其带给行业的思考可能非常深远。而退运险智能定价的实现,还是来自于“骗保”。其中原委,相信业内人士都已了解。
但智能定价背后,保险行业面临着一个重大质疑:拒保!
根据一般人的理解,当退运险智能定价出现时,部分正常退货买家也可能因为之前的频繁退货行为而被高定价,面临投保无益,即变相出现“拒保”情况。
“拒保”的背后隐藏法务风险
据新闻,某车主因出险次数多,被保险公司拒保。监管部门认为:保险公司“拒保”商业车险不一定违规。但交强险是国家法定险种,保险公司不能拒保。如果保险公司拒保交强险则属于违规行为,一旦发现,将严格查处。
这只是传统车险的案例,如果放诸于网络保险中,当保险产品网络化后,保险合同必将由附合合同向格式合同转换。届时,“拒保”将成为普遍性的合同纠纷,带来更多的法务风险。
拒保背后的另一个问题:保险是否需要盈利?
面对“拒保”,保险公司很无辜。因为拒保的原因在于,如果对不良标的承保,保险公司很可能面临得不偿失。
但消费者也有话说,保险人本就是基于大数和概率理论而提供保险服务的,为消费者提供保障的,其产品精算设计本身就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如果基于此而拒保,那么保险公司在权利义务关系中将始终优势地位,保险作为风险管理手段将失去存在意义。
正如坊间传言,一般情况下,在中国大陆,病体被拒保,病险理赔仅一次。而在香港地区,病体可投保,且病险可多次理赔。或因产品不同,但一个基本的情况是,大陆保险人从事保险业务的出发点并非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而是盈利,折衷而言,是先盈利后服务。
盈利背后,保险行业面临解构
保险人要盈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设立保险公司,注册资金要求高,还要提取各种准备金,属重资本产业。资本逐利,天经地义。
但是,新兴又传统的保险形态相互保险表示不服。在“保险姓保”的呼声下,相互保险以最传统的形态出现,却引领了新潮流。在相互保险中,保险资金将被完全用于保障。相互保险将不再有盈利动机。
当前,相互保险尚无明文规制,加之金融科技应用带来的新问题,保险法规将面临解构。
传统保险业也将面临解构:一方面,科技应用的目的在于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以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另一方面,科技应用的结果,尤其是基于对抗“骗保”而出现的智能“拒保”,很可能损害消费者的保障利益,违背“保险”初衷!这样逐利而无法提供全面保障的保险还是保险吗?
在此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性,将使传统保险业面临解构。一部分可能专注于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另一部分将继续逐利。
保险行业本身面临深度解构。回归“保险姓保”,除相互保险外,其他新的保险业态会否渐次登上历史舞台?
(编辑:郑惠敏)
来源: 保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