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深度布局,新金融时代将下一盘什么棋?
【摘要】金融即生活、智能金融、普惠金融将会成为未来组成新金融的主要元素,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涌现,金融行业的不断嬗变,新金融发展的绚丽时代终将开启。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金融即生活、智能金融、普惠金融将会成为未来组成新金融的主要元素,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涌现,金融行业的不断嬗变,新金融发展的绚丽时代终将开启。
文|孟永辉
新金融时代的到来,让大数据、智能科技、云计算等新的技术能够成为继互联网技术之后改造金融行业的全新力量。新技术与人们生活日益紧密的联系更是让金融能够与人们的生活产生密切联系,从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对于金融科技的布局更是让这种发展趋势更加笃定,新金融的美好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互联网巨头们介入新金融时代是基于庞大的用户流量来展开的,而新锐的金融科技公司则更加直接,他们直接通过将智能科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金融实现融合,开启了从底层介入金融行业的全新思维模式。阿里凭借蚂蚁金服将人们生活与金融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涵盖进去;腾讯借助微信、QQ端的海量用户,通过社交行为当中的金融元素,将金融行业的诸多元素全部都囊括其中;百度在all in人工智能之后则是通过智能科技的手段开启了金融行业智能化的序幕……
尽管人们对于未来的金融行业发展抱有非常绚丽的想象,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否认当前新金融的发展仍旧处于相对较为初级的阶段。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仅仅环节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空窗期的尴尬局面,未来新金融还需要更多发展才能真正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主流。
初显锋芒,新金融的蓬勃发展仍需时日
互联网金融偏重于形式而忽略了金融实质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海量用户累积所带来的海量问题。风控不及时、运营不到位等问题开始不断出现,当用户利益受损便会引发诸多问题,并将会让互联网金融推至风口浪尖,面临监管变得顺理成章。新金融作为下一个 金融发展的全新物种,它承担的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就是破解互联网金融的问题和痛点,为金融行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新技术尚未完备到完全承担起互联网功能和作用的阶段。尽管目前我们看到以智能科技、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这些技术仅仅只能算是一个雏形,并没有发展到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仅仅只能算作是一种初级的尝试,是对是错一切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们不难发展,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互联网技术用了将近20年的发展才达到今天能够与人们生活密切相连的高度,以智能科技、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依然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不断通过在实践当中试错,才能达到一个发展新高度。
当新技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真正紧密,新技术与金融行业融合产生的新金融才会从底层支撑人们的生活,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新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互联网的高度造就了新金融的发展依然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主流。
金融行业投资理财的属性依然占据主导,导致新技术的介入点较为片面。当前,人们对于金融行业的认识和理解依然停留在投资、理财等一些投资属性上面,对于其他方面的属性并没有深度地拓展和尝试。这种问题的存在最终也造就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衰沉浮。
其实,金融作为一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它的属性也绝不仅仅只有投资属性如此简单,我们的生活通过金融的方式进行表现和支撑才是金融行业功能当中的“大多数”。尽管我们看到了很多公司都在all in 金融科技,但是他们真正服务的重点依然是金融的投资属性上,对于金融行业投资之外的属性涉及较少,最终导致金融科技的发展重点依然在投资属性上面。
随着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逐步进入到纵深化,特别是随着人们的生活逐步科技化,金融行业将会与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小细节产生联系,这样金融行业当中“大多数”的属性才能被激发和释放起来。在这个时候,我们再借助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联系,通过支撑这些新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让新金融真正从梦想照进现实,改变人们的生活。
传统力量占据主导,新金融尚未成为行业发展主流。尽管人们对于金融科技时代的未来相当笃定,但是当前金融行业发展的主流依然是以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当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投资行为依然是以传统方式和互联网方式为主,这种现象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大数据的数据量并不是很健全,大数据对于金融行业的促进作用无法真正实现。
按照我们对于新金融的构想,大数据的数据量要足够强大到能够对人们的投资行为进行指导、投资风险进行把控、投资逻辑进行重塑的阶段,但是按照现在的发展逻辑,除了以BAT为代表的流量巨头和用户量巨大的互联网金融新贵之外,很难有其他的公司能够有如此巨大的流量优势。另外,当前的大数据技术的处理的精度和广度尚未完全达到能够真正促进金融行业发展的高度。
在传统力量依然占据主导的情况下,新金融的发展依然需要更多数据支持、技术支撑、市场土壤,这样新金融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行业发展主流。从当前技术发展、市场氛围、用户层级等多个方面来看,新金融的发展依然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
尽管我们对于新金融的发展持相对较为乐观的态度,但是当前市场的发展状态最终决定了新金融的发展依然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只有真正将金融的属性进一步拓展,借助更多新的技术,新金融才能真正成为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主流,并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根本性的影响。那么,未来的新金融将会对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呢?
厚积薄发,新金融如何深度改变我们的生活?
尽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人们对于金融行业的认识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将人们的金融行为尽可能多地进行展现。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否认互联网金融时代仅仅只是从工具方面为切入点对金融进行了细微的改变。在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金融又将会如何深度改变我们的生活呢?综合来看,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金融即生活,新金融将会让金融与生活最终融为一体。尽管在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已经与用户的接触方式从传统金融机构的柜台转移到了手机端,但是金融给人们的印象依然是投资、理财、信贷、保险等传统金融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存在最终让金融仅仅只能是金融本身,而无法给更多行业、更多领域带来改变。
在新金融时代,金融的投资属性将会逐步减弱,并将会真正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互联网金融时代,尽管以众筹为代表的平台已经将金融朝着生活化拉近了一步,但是金融和生活之间依然隔着一道护城河。比如,以京东众筹、聚米众筹、苏宁众筹通过回报方案将用户参与众筹的回报联系起来,用户参与众筹的过程就是一个获取回报的过程,用户的生活也是一个众筹的过程,这样金融就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人们的金融行为也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新金融时代,金融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人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能够找到金融注脚,人们的科技生活也能够通过金融的方式来进行呈现。比如,我们的购物能够通过指纹支付、人脸识别支付的方式来完成;我们在未来购买的产品也是投资收益的一种。这样,金融与生活才变成了一个能够相互转化,自由流动的存在,真正演变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作为新金融的一部分,智能化金融将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金融风控亦将因此完善。以谷歌、Facebook、微软为代表的国外先进科技巨头都在加持智能科技,在国内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更是蠢蠢欲动,试图通过智能科技的应用找到未来发展的全新突破口。作为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存在,金融行业的智能化同样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随着智能化金融的实现,金融行业的风控将会因此而完善。
智能化金融主要是能够成为智能化金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数据的海量化、技术应用的深度化等诸多方面,作为新金融的一部分,智能化金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我们的金融行为也会变得更加智能化。
在未来的新金融时代,我们不会在海量的金融产品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而是系统结合我们的消费能力、经济状况、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偏好等多种维度经过智能算法推荐给我们。对于金融项目来讲,我们在上线之前能够根据行业数据通过行业分析、市场分析、用户分析、风险评估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对项目进行大数据风控,从根本上保证项目的出现概率,真正告别互联网时代项目风控上的片面、简单等诸多问题,真正让金融项目的开发进入一个科学、智能的全新时代。
金融的表现方式将会趋于多样化。尽管当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遭遇到了监管,但是货币的数字化、无纸化将会是一个趋势,这种方式既能够减少货币流通过程当中的磨损、丢失等问题,而且能够通过货币与数字的直接连通,实现货币上下游行为的完全打通。
除了货币的无纸化之外,金融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地依赖于金钱数量的多少,信用、消费记录、投资数据等相关领域的数据也能够成为金融的全新表现形式,并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当前,以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就推出了有关无现金城市的相关活动,旨在将人们的生活与科技元素连接在一起,通过减少现金货币的流通来让人们意识到金融表现形式多样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
在新金融时代,金融的表现形式较之于现在更加多样化,金融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技、AI、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融合将会让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由此,金融本身以及金融之下的人们的生活也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互联网金融遭遇监管困境让新金融呼之欲出,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的加持让这种趋势变得愈加明显。随着人们的生活发生深度变化,金融行业将会面临全新的发展境遇。金融即生活、智能金融、普惠金融将会成为未来组成新金融的主要元素,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涌现,金融行业的不断嬗变,新金融发展的绚丽时代终将开启。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媒体人,专栏作者。从事互联网多年,长期关注行业研究。全网覆盖粉丝数50万+。专栏覆盖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自媒体、百度百家、新浪看点、简书、知乎、UC、艾瑞网、界面、亿邦动力网等多家平台。
(编辑:杨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