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谱写新时代金融改革发展新篇章
【摘要】我国金融发展进入加速换挡期,这对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带来挑战。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守住风险底线要求,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要求防止股市、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相关及叠加风险。同时,要注意由于顺周期因素引发的所谓“明斯基瞬间”,加强逆周期管理。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我国金融发展进入加速换挡期,这对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带来挑战。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守住风险底线要求,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要求防止股市、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相关及叠加风险。同时,要注意由于顺周期因素引发的所谓“明斯基瞬间”,加强逆周期管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对未来金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报告多次提到“金融”,专门阐述金融的相关段落为96字。报告通篇闪耀着金融改革发展的光芒,谱写了新时代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新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转化 开辟未来金融发展的广阔空间
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转化预示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也预示着广阔的金融发展空间。如何实现新时期升级版的金融供给与需求间的动态平衡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金融供求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匹配问题。从城乡和区域看,金融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和东部地区,而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相对稀缺,金融需求满足程度较低;从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创造了大量增加值和新增就业,但它们获得融资的难度较大;从不同产业看,现代服务业和新兴行业不像传统制造业一样拥有较多的“重资产”,大多难以满足获得融资的抵押条件,阻滞了其加快成长的步伐。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种不平衡也面临升级。因此,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既要着眼于满足经济社会需求,又要注重从供给侧突破,大力提升金融业改善服务、回归本源的内生动力。创新是引领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会不断推出差异化和特色化的服务供给,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消费金融、文化金融及养老金融等可望取得较快发展。
“现代金融”的定位进一步理顺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
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把“现代金融”归入产业体系中的一部分,实际上强调了金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互相支撑,而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这就要求金融业发展回归本源,服务好实体经济,不能搞自我循环、自我发展。这是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现代金融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现代经济和现代金融是有机融合的。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金融通过服务实体经济获得自身发展,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理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会把金融和实体经济统筹起来考虑,金融改革的大方向更加明确,有利于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是金融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动力
报告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可见,深化改革是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银行业要坚持深化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有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等。
报告指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发展相对滞后。未来,要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深化市场互联互通,逐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报告强调,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市场化配置资源在金融领域的集中体现。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改革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仍然是经济增长重要的驱动因素。未来几年,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可望迈出新的关键步伐。
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与宗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加强调了金融要回归本源,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与水平。
实体根深,金融才能叶茂。金融要全力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未来要继续秉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持续改进和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将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有效金融需求作为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重点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三农”融资、脱贫攻坚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等重大项目。
构建了清晰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报告将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上升到更高层面。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是较十八大报告的新增内容,也是中央层面的报告文件中首次提及“双支柱”调控框架,突出了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表明当前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已逐渐清晰。
“双支柱”调控框架是我国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框架的探索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新调控框架的确立有利于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杠杆率、关联性和复杂性不断提升,要更好地将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丰富政策框架内涵,创新政策工具,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进一步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与今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我国金融发展进入加速换挡期,这对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带来挑战。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守住风险底线要求,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要求防止股市、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相关及叠加风险。同时,要注意由于顺周期因素引发的所谓“明斯基瞬间”,加强逆周期管理。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较为艰巨,需要把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整体对待。把金融和实体经济看作整体,就能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加强协同配合。
绿色金融未来发展进入快车道
报告提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未来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需要发挥绿色金融的重要作用,包括完善绿色信贷考核体系,重点支持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的融资需求。积极探索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绿色发展项目的信贷投放。坚决调整退出“三高一低”企业,腾挪出更多资金用于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作者为本报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
(编辑:杨少康)
来源: 金融时报 作者: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