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都转向宽松,该考虑如何保证资产不贬值了!
【摘要】依照美林投资时钟理论,在货币宽松期应该买入能源、矿产等周期产品,坐等未来的泡沫盛宴。而现实中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让各经济体变得不同步,风险也因此变得更大。总体来说,投资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
文/时代财经 魏子皓
北京时间21日凌晨3:00,美联储公布1月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准备今年晚些时候结束缩表,同时所有官员都支持暂停加息。此轮始于2015年年末的美元加息周期,或许将要按下暂停键。而其他经济体央行也紧随其后,纷纷释放出暂停收紧货币政策的“鸽派”信号。
专家认为,对中国来说,汇率贬值的压力逐步缓解,央行货币政策的可操作空间更大,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宽松。
或许,现在真的该考虑,在新一轮货币宽松中,如何才能保持资产不贬值了。
美联储释放强烈“鸽派”基调
美联储发布1月会议纪要,再度明确了货币政策将转为“鸽派”基调,FOMC一致决定维持利率目标区间在2.25-2.5%不变。相比上一次美联储议息会议,本次会议的“鸽派”意味似乎更强,不仅加息成了未知数,而且缩表也可能终止。
美联储官员认为,灵活处理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过程十分重要。2018年美联储加息4次导致联邦基准利率累计上升100BP,偏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下行压力。
数据显示,美国2018年12月耐用品订单初值环比增长1.2%,逊于预期的增幅1.7%;核心资本品订单环比下跌0.7%,连续两个月下滑,去年底的商业投资意愿持续回落。有分析称,耐用品订单增速低于预期,在五个月里出现了四次,这代表美国经济发展势头减弱。
自2015年12月启动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美联储已加息9次。同时,美联储自2017年10月起开始渐进式缩表计划,所持国债投资组合也已经从4.5万亿美元降到4万亿美元左右。
一直以来,特朗普批评美联储加息缩表——货币紧缩政策——让他引以为豪的“特朗普行情”陷入熊市,甚至一度要炒掉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饭碗。今年以来,美联储在特朗普的不断施压以及美国经济基本面放缓的作用下,表态开始转向鸽派。
全球普遍转向“宽松”
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经济强国,其货币政策一直是全球其他国家央行决策的主要考量因素。随着美联储进一步释放鸽派信号,美元的强劲势头今年更难维持,对非美货币央行来说,外部压力有所缓解,暂时算是松了一口气。
在美联储2017、2018年连续两年的缩紧周期中,有不少经济也没能抵挡住美元收缩的冲击。不少经济体出现资金外流,货币贬值,严重一点甚至出现货币崩盘危机。
2018年阿根廷货币体系已经崩盘,土尔耳、巴西、印度、南非等国家货币也出现了大幅度汇率下跌现象。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也在影响下一度接近7.00这一关键“心理点位”。
东北证券大金融首席研究员李勇表示,“如果美联储近期加息、缩表在内的紧缩步伐放慢,美元将走弱,美元荒现象将得以缓解,利好全球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对于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来说,随着美联储掣肘因素的弱化,内部货币宽松空间也将进一步打开。”
实际上,在美联储表达暂停加息、进入“耐心”等待模式背景下,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前景已普遍转向“宽松”方向。
近期,发达经济体中的英格兰银行,新兴经济体中的菲律宾、泰国央行均暂停加息周期。此外,澳大利亚央行暗示不排除降息,印度央行则意外降息25bps至6.25%,打响了2019年央行降息第一枪。
中国全面降息概率不大
中国货币政策同样需要考虑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2018年央行态度十分明确,货币政 策以内部均衡为主,兼顾外部均衡,因而中国货币政策已经转向实际宽松。
央行公布的2018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央行净投放现金2563亿元。而根据央行《2018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前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稳定”的主旋律下,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一切政策的主线。
美联储转“鸽”后,中国的汇率贬值压力逐步缓解,央行货币政策可操作也就空间更大。今年1月份,央行首次开展2575亿元TMLF,并进行全面降准等一系列货币投放的操作。
“货币政策仍将进一步宽松,”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表示,从央行稳定经济和通胀两大目标出发,未来更多还是运用降准和各种公开市场工具投放货币为主,甚至不排除在公开市场降息,以引导市场利率下降。“而为了防止地产泡沫死灰复燃,央行短期内全面降息的概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