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基金退出舞台 保本理财还有哪些替代?
【摘要】业内人士认为,货币基金、高等级债券基金、银行结构性存款等产品都能成为保本产品的替代品,只是上述各类产品各有特点,投资者需要对风险与个人收益需求进行匹配。
本月中旬,最后一只保本基金宣布完成转型。至此,保本基金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回溯过去,无论是2003年首只保本基金热销,抑或是2017年保本基金总规模突破3000亿关口,都足可以体现中小投资者对避险工具的需求。业内人士认为,货币基金、高等级债券基金、银行结构性存款等产品都能成为保本产品的替代品,只是上述各类产品各有特点,投资者需要对风险与个人收益需求进行匹配。
保本基金正式谢幕
10月15日,汇添富保鑫保本型证券投资基金发出修订基金合同公告,表示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决定转型为非避险策略型的混合型基金,同时更名为“汇添富保鑫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转型后,该基金代码不变,基金管理费率将调整至0.80%/年,基金托管费率调整至0.15%/年,以此降低投资者成本。至此,最后一只保本基金完成转型,保本基金正式告别市场。
过去16年,保本基金的历史相当辉煌。2003年,中国首只保本基金——南方避险增值(202202)正式成立。在投资者热捧下,该基金首发规模达到51.93亿元,开户的投资者达到14.81万户,代销行中国工商银行(601398)卖出41亿元,刷新了开放式基金发行的多项纪录。在此之后,股债行情演绎及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影响着保本基金的发展速度。申万宏源(000166)研报数据显示,2011 年政策松绑带来保本基金的第一次发展,但市场化因素缺乏,发展难以为续。2015 年6月,股市大幅回落,且之后持续波动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不断降低,以债券投资为主的保本基金开始迅速发展。单是2015年12月份就有14只产品成立,资金规模为385.71亿元,远高于2014 年全年水平。2017年初,保本基金总规模正式突破3000亿元大关。
但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出台,明确了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于是,存量的保本基金纷纷开始转型或清盘。Wind数据显示,仅仅是2018年,就有64只保本基金进行了转型。年初至今,也有51只保本基金转型。
多只基金可作替代品
“国内保本基金的主流策略是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CPPI),该策略通过固定收益类工具,如利率债、存单、高等级信用债等作为底仓获得安全垫,并在保本的前提下以一定仓位投资权益类资产搏取超额收益。对于风险厌恶较高、收益要求较低的客户,如年化收益3%附近,货币基金或高等级债券型基金是不错的替代选择,这两类基金出现投资亏损的可能性低。”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谢首鹏对信息时报记者表示。
不过,当前货币基金的7日年华收益率不断下行。以货币基金代表天弘余额宝为例,其最新7日年华收益率仅有2.27%。谢首鹏表示,目前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中位数仅2.39%,中短债基金今年以来年化收益中位数为3.34%,在当前宏观环境和货币政策下,收益率水平难以上升。对于既希望实现保本,又希望喝到一口股市“汤”的投资者而言,稳健的二级债基或许是相对更合适的选择。
格上财富研究员张婷则认为,短债基金、中高等级中长期纯债基金、短期理财债基等等,都是与保本基金风险收益特征类似的产品。张婷强调,在目前经济压力仍存的背景下,低等级债券基金建议规避,尽量选择投资中高等级债券的基金。另外,尽量不要选择规模低于2个亿的基金进行投资,防止发生清盘,造成不必要的时间以及资金成本的损失,同时尽量选择现任基金经理长期业绩优异且持续性好的基金。
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暴增
保本产品发展受限后,作为替代品的结构性存款快速增长。交通银行(601328)金融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7-2018年,结构性存款规模达6.95万亿元和9.6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达34.7%和38.3%。截止2019年9月底,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中资全国性中小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和中资全国性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分别达到2.38万亿、1.50万亿、2.11万亿和4.86万亿,占比分别达5.31%、3.94%、6.66%和11.55%,整体上呈现出结构性存款占比有所提高。
但随着结构性存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部分产品设计不规范、风控能力与业务发展不匹配、宣传销售不合规等问题,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为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银保监会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投资者认为结构性存款就是存款,不过分析人士指出,结构性存款其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如果非资深投资者最好做好只拿到收益下限的准备,这点是需要特别注意。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指出,虽然结构性存款严格上来说也属于存款,但和普通存款不一样的是,结构性存款在存款的基础上嵌套金融衍生产品,到期收益率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目前中资性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基本上都是保本的,但个别外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是部分保本,也就意味着,部分结构性存款存在本金亏损的风险,且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收益是浮动的,具体实现的收益要依据产品收益结构决定。
“现在市场上假结构性存款的占比较高,能让储户以近乎100%的概率拿到收益率上限,但近两个月监管层连下文件,坚决整治假结构性存款发行乱象,接下来假结构性存款将会逐渐减少,今后投资者购买结构性存款,未必能确保拿到收益率上限了。投资者在购买结构性存款时,要仔细查看产品的收益规则,了解达到收益率上限的触发条件及概率,如果看不懂的话最好别买,否则就要做好拿到收益率下限的准备。”刘银平建议。
来源: 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