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之痛:活得拮据,死也艰难…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支付行业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的最大阵痛…

  一本财经  ·  2016-09-01 10:55
支付之痛:活得拮据,死也艰难… - 金评媒
作者: 一本财经   

8月,简直成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黑色之月”。

央行下发8张罚单,其中通联支付、银联商务以及易宝支付,被罚金额均超过千万。

目前来看,市场现有的267张牌照,还是太多。

鱼池太小,鱼太多,为了夺食,手段不断,更有甚者,不得不铤而走险,进行一些“非法”小动作。

支付行业陷入一个黑洞般的漩涡中:开展业务,不挣钱,只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利;不开展业务,又被吊销牌照。

支付行业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的最大阵痛…

1、支付起源

中国支付行业的起源,是2003年的阿里巴巴。

当时,阿里的淘宝,亟待解决一个问题:网购中的买卖双方,相互不认识,如何构建信任?

阿里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个信用中介,买家先把钱打给中介,卖家发货、买家确认后,中介再把钱打给卖家。

这个中介,就是买卖双方信任桥梁。

一开始,阿里希望由银行做这个中介,但被拒绝。无奈之下,阿里悄悄建立起自己的平台——支付宝。一开始,支付宝作为专属的支付工具,专门解决淘宝的信用瓶颈。但很快,阿里发现,支付宝所蕴含的生命力,远超过一个“附属品”。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在接受一本财经专访时表示,支付宝,在便捷性、用户体验性方面,远超过网银,很快收获用户口碑。

“就像商场收银台,pos机可支持所有银行的银行卡”,薛洪言称,不同的是,这些钱和用户交易信息,会沉淀下来。

2004年底,支付宝从淘宝旗下的一个部门,变为一个独立的网站;从淘宝第三方担保平台,变为对接外部商家的独立支付平台。

支付宝,成为第一尾找到龙门方向的鲤鱼。

2、牌照大战

有了巨头的示范,其他玩家恍然大悟,原来支付还能这么玩?

2005年,被称为“商务支付年”。

许多效仿支付宝模式的支付平台,如雨后春笋,成百上千冒出。市面上出现千家平台,有些兢兢业业,有些背靠大树,有些则不怀好意。

这时候的支付行业,几乎没有门槛。

其商业模式也极为简单,注册一家公司,然后用公司的名义,在各个银行开一个账户,这就相当于打通了所有的银行系统。

用户只要在这个公司上开通一个支付账号,钱就可以在各个银行间流动。

最疯狂的时候,随便一家小支付公司,就可以有几个亿、十几亿的钱在其间流通。

这样的模式,离 “非法集资”只有一线之隔,危险异常。

政府一直没有给支付机构一个“名分”,“非法集资”又如达摩斯之剑,随时有梦断之虞。支付宝,也有这种担忧。2010年底,支付宝用户突破5.5亿,服务的商家超过46万,积压100多亿的资金。

马云说:“阿里巴巴能让我睡着觉,淘宝也能让我睡着觉,支付宝让我成天睡不着觉,因为随时可能让我进监狱”。

好在,监管层对第三方支付,持支持的态度。监管层,想“去芜存菁”,便用了最常见的方式——提高门槛,发牌照。

2011年5月,支付宝等27家支付机构,获得了第一批支付牌照。

在随后的四年时间里,央行一口气发了八批,270家大大小小的支付机构,获得了“通行证”。

可惜,支付行业却不再是广淼的蓝海。

这条河道曲折狭窄,逼仄的空间,根本容不下270个玩家。

3、艰难生存

“支付行业,讲究的是规模效益,交易量达到一定量级,才有利润,否则,连人员成本都无法覆盖”,薛洪言称。

互联网支付市场80%,被巨头盘踞,线下收单则是银联的天下。

以支付宝为首的线上平台和银联你来我往,拳打脚踢,其他中小机构只能干看着,捡些残羹冷炙。

牌照业务范围包括6大类,实际上,只有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两项,才能挣钱。

玩法就是收取手续费。

以线下收单为例,手续费长期按照7:2:1比例分成,发卡机构收取70%发卡行服务费、收单机构收取20%服务费,银行卡清算机构收取10%网络服务费。

也就是说,10块钱,第三方支付机构只能拿到2块。

支付是个薄利的行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的机构,很难盈利。

而他们的对手——支付宝、财付通、银行等巨头,不仅不差钱,而且根本不靠手续费赚钱。

巨头们看重的,是支付带来的客户、数据、资金沉淀,可以延伸征信、理财、信贷多条业务线。

根据央行抽样数据表明:第三方支付机构中,交易额超过10000亿元的有2家,其中盈利的2家;交易额在5000亿~10000亿的有5家,其中盈利的4家;交易额在1000亿~5000亿的有9家,其中盈利的9家;交易额在100亿~1000亿之间的有16家,其中盈利的10家;交易额在100亿以下的有165家,其中盈利的仅51家。可见,交易额在100亿元以下的,盈利非常难。

这些小支付公司活得如何?

“活得生不如死”,某支付公司的高管称,现在他们的交易额只有60多亿。

“60多亿,我们的收入只能来自沉淀资金在银行的利息,还不够我们给银行支付手续费和人员开支”,该高管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几乎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卖牌照。

2012年,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牌照开价3600万,讨价还价后,最终以2800万成交;

2016年,恒大花了5.7亿,收购集付通,曲线获得支付牌照。

4年时间,支付牌照成为金融产业大佬们追逐的对象,身价翻了十几倍。

牌照溢价之快,超出房价。

很多小支付公司,只能亏本蓄养着,等待巨佬看上自己的牌照。

第二,如果想自己经营,要活下去,就只能进行一些非法小手段了。

“支付行业,主要违规行为集中在银行卡收单业务中”,薛洪言总结,“主要是,二清机构泛滥、套码现象盛行,洗钱、诈骗等严重违规行为频发。”

所谓“二清机构”,其实就是以前那些未拿到牌照的“支付大军”,他们摇身一变,变成牌照大军的“雇佣兵”,继续干着原来的买卖。

二清机构类似外卖平台的代理商,他们去和商户打交道,安装pos机,培训业务员等。

薛洪言解释,二清业务在一开始,主要是支付公司的代理商,不允许接触客户资金和银行卡敏感信息,但后来,合规的代理商开始接触客户资金,变成了违规的“二清”机构,且愈演愈烈。

玩法就是,“二清”在某支付平台上开通一个账户,直接在二清账户上进行清算。

“如此,就会出现三清、四清,就像项目的层层转包,100块钱的项目,90转给二清,二清再80转给三清,如此循环”,薛洪言称,三清的玩法,就是直接在二清的账户上,再开一个账户,以此类推。

于是,线下拓展市场,就成了一场代理商之间的混战。

有报道称,2014年国内二清公司已经超过2000家,年交易规模高达上万亿元。

层层转包,还不是二清机构最大危害处。“我们为了活下去,曾经尝试对接澳门的赌场资金,进行洗钱交易”,接受采访的支付公司高管称,他们和“二清”公司暗合,授意其去对接不明来路的资金。

“我们不得不做,因为其他支付机构都这么干,赌博、传销、贪污,越黑的钱,利润越高”,该高管称,因为最近政府监管收紧,导致很多支付机构不得不放弃黑色业务,“澳门赌业都大受影响”。

“市场就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薛洪言一针见血。

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一般是自己监控、上报的。但第三方支付公司,往往选择避开银联清算,政府也监管不到其交易信息。

这些行为,已经从被动违规,升级为刑事犯罪。

而套码问题,也是常见的暗箱操作的手段。

不同的商户,MCC码不同,手续费标准也不同。

商户分为餐娱、一般、民生、公益四大类,手续费率分别为1.25%、0.78%、0.38%,公益类商户则只收取服务成本价。

很多第三方支付,通过伪造虚假商户信息、切机等方式,将原本高手续费的商户伪装成低手续费的商户,比如,将一家餐馆套用三农的MCC码,可以大幅降低刷卡费率。

这种套码行为,也是支付公司和商户的“狼狈为奸”:支付公司为了拓展市场,而商户为了降低成本,一拍即合。

4、消化牌照

最近的支付行业,正在呈现“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支付宝等玩家,续牌成功,且将触手延伸到香港;中小平台,依旧在重压下,挣扎于温饱线。

而监管层,也一直没有放下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关注:

因“违规挪用客户备付金、涉嫌非法吸储”等原因,浙江易士、广东益民和上海畅购的支付牌照相继被央行注销;

易宝支付、汇付天下等,虽然续牌成功,但却被停止部分地区银行卡收单业务;

央行开启对第三方支付的新一轮清查,一个月内开出了大大小小八张罚单,最高的易宝支付被罚5296万元。

监管态度严苛,惩罚毫不手软。

但薛洪言强调,解决不了中小支付平台的生存问题,违规行为是堵不住的。

监管面对这种尴尬,其实有一个秘而未宣“隐形”对策:他们希望消化现有的支付牌照。2015年3月,支付牌照停止发放。

目前,市场上拥有支付牌照的公司有267家,远超市场需求。

就此,薛洪言也断言,未来政府不再放开牌照的申请。目前,政府在推动兼并重组,鼓励大的事业集团收购中小支付公司的牌照。

薛洪言预测,这种兼并重组,在三四年内可以完成。

如果5年内没有交易,牌照就会注销。因此,下一次续牌之前,所有的持牌而沽的公司,都得在此之前出售。

如果不想买牌照,又想合规经营的玩家,该如何是好?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一本财经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