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P2P未来的收益还会上涨么?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再是“神话”也终有被打破的一天。10月4日,一份普通的统计月报就这样将网贷行业拉下了“收益的神坛”。

  七月的MiuMiu  ·  2016-10-14 06:55
所以,P2P未来的收益还会上涨么? - 金评媒
作者: 七月的MiuMiu   

如果在两年前说起网贷收益率下跌的问题,一定会被大部分投资人嗤之以鼻。的确,在2014年到2015年的“美好岁月”里,动辄20%的收益根本就不是问题。纵然其中有所下滑,或许在我们的眼里,也只是正常的行业波动。

不过,再是“神话”也终有被打破的一天。10月4日,一份普通的统计月报就这样将网贷行业拉下了“收益的神坛”。 

跌破10%,收益光辉难再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16年9月,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首次跌破10%,为9.83%,环比下降了25个基点(1个基点=0.01%),同比下降了280个基点。

主流综合收益率区间基本分布在8%-12%之间的平台占比为46.37%;其次,综合收益率在12%-18%的平台,而占比为35.41%,8%以下低息平台占比则继续增加,为11.42%。

其中,上海、江苏和重庆综合收益率低于全国水平(9.83%),分别为8.33%、9.23%和9.25%。北京综合收益率稍高于全国水平,为9.91%。行业发展时间越长的城市,下跌幅度也越大。

除却收益以外,另一组数据也值得重视。那就是行业整体借款期限有了较大变化。借款期限环比缩短了0.29个月,变为7.75个月,八成以上的平台平均借款期限在半年以内。

而不同以往的是,此次并不只是单纯的利率下跌,借款期限也同时发生了改变。所以说,一句“行业波动”显然已不足以概括所有,由利率和借款期限变动带来的格局化改变,或许可以看成是行业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的开始。

卸下“计划”面具,P2P寻迹而行

事实上,P2P利率的总体下跌不足为奇。从一开始众人拥趸的高利率,到逐渐回落的态势,众多市场理财产品的利率走向也都普遍如此。除了市场行情原因外,造成这些现象的“人为计划”因素,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2012年,余额宝横空出世。“活期理财”的噱头一出,引得大批投资人竞相追捧,其最高年化收益率一度达到了7%。其实,“全民买宝”的背后,除了有货币基金市场本身的争气,更逃不脱新产品特有的“营销周期”。

为了延续产品的黄金周期,在除了本身所给予的利率以外,每个产品运营团队都会在前期进行一定的利率补贴,以拉动造成“高利率”的假象和吸客效应。而一旦市场投资习惯形成,就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松绑”。

我们所说的“行业波动”,实际上就是产品被真正“丢”到了市场的环境中。

光芒退却后的“宝宝”正是如此,由于无法改变的货币基金本质和日益宽松的市场资金需求,“丢”入市场后的宝宝收益也呈逐年下降之势。2015 年10 月17 日,余额宝7 天日均年化收益率首次跌破3%,而中国货币市场基金利率历经几年的爆发后也终于坠入了“2 字头时代”。

“根正苗红”的银行理财产品也逃不脱这个境地。相关数据显示,自2016年9月12日以来,全国193家银行共发行了1260款银行理财产品。其中,国有控股银行发行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共65款,3个月至6个月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56%;6个月至12个月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63%。城市商业银行发行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共413款,3个月至6个月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13%;6个月至12个月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仅为4.18%。

可以看出,在历经野蛮式地人为上升后,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正在进入真正的“市场化”阶段。而如今P2P的这一幕也与2015年以前的市场正好形成了对比。

市场化这条路,到底还有多远?

当我们回溯P2P在中国的发展史就会发现,除了2012年经历过短暂的(108天)最低点外,高耸的年化收益一直是P2P强有力的“江湖武器”。特别是2014年的“收益巅峰之年”,综合收益率达到18%以上的平台比比皆是。而2014、2015两年的行业平均借款期限,也连续维持在7个月以上。这也说明了在行业成交量、收益率疯狂增长的同时,长期标、大额标的占比也在不断攀升,本应占据P2P主导地位的短期或超短期借款项目比例日益萎缩。而恰恰是由收益带来的盲目增长,给行业带来了非理性的“疯狂”。这种疯狂多半是过度开放导致的结果,但也不难发现有“人为”的痕迹撺掇其中。

所以当我们回观此次事件时发现,当“人为”开始受到了限制,市场化的理性下跌就会开始浮上水面:

①经济“L”型下行:由于国家经济处于“L”型走势的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会有所降低,融资需求会相应减少;而央行更是通过多次的降准降息,来增加市场流动性,以期经济回升。所以中国理财市场近几年整体收益下行也或将成为“新常态”,而P2P也自然不会例外。  

②资产端僧多粥少:受前期行业野蛮式增长的影响,市场上流动的资产端本已难以应付庞大的行业运作,再加上监管措施对资产端进行了二次清筛,确立了以消费金融和车贷、信用贷为主的新的资产模块,从而更加压缩了平台的生存空间。为了获取优质资产端,平台被迫以降息作为交换条件。

③合规成本上升:曾经“野蛮生长,野路子出生”等词,已成为了P2P的标签,而这和行业的高息不无关系。不过,眼看监管办法落地,平台合规成本就陡然上升了。试想,以往用60%的经费用来做营销,剩余40%保障基本运营;而如今却是,用大部分的钱来进行资产端改造、对接银行存管、办各种证等等,能给予投资人的收益自然就要大大减少了。

P2P在这场市场化的进程中,似乎逐渐尝到了“下沉”的滋味。只不过,与余额宝相比,P2P的这场下沉或许还处在一个开头的位置。

试想下,在2016至2017的“整改年”里,平台的合规成本还将大幅提升。资金存管、信息安全、定期审计等带来的直接额外支出项和信息披露等措施带来的间接成本耗损将会持续对平台的运营造成冲击。

所以与其期盼回升,不如理性地看待下跌。无论高低,这至少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进程,或许也将从根本上改变P2P的收益格局。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七月的MiuMiu

5年金融媒体人、文字工作者。从事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新媒体、内容运营、新闻公关等职业。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