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程序遇上互联网金融会发生什么?
【摘要】早在微信之前,类似小程序的创意其实早就出现,如百度的“轻应用”。实质上,它们都想将由苹果创造的移动互联网范式,即独立的APP应用上网模式,回滚到PC时代的浏览器上网模式,并让自己成为手机上的“超级浏览器”和“超级应用”。
早在微信之前,类似小程序的创意其实早就出现,如百度的“轻应用”。实质上,它们都想将由苹果创造的移动互联网范式,即独立的APP应用上网模式,回滚到PC时代的浏览器上网模式,并让自己成为手机上的“超级浏览器”和“超级应用”。
现在的微信=浏览器+QQ
PC时代,上网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可以浏览所有的内容,使用绝大多数的服务,而那些常用的独立于浏览器的应用其实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用于聊天的QQ,用于P图的PHOTOSHOP等。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本身其实成为了“浏览器”,里面安装的应用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网站”,微信和百度也是其中的一个“网站”而已,只不过是流量最大和用户最多。“小程序”和“轻应用”的创意,初衷是想把手机变成电脑,把微信和百度变成这个电脑里的唯一的“浏览器”,而其他应用,都必须集成在这个“超级浏览器”里面,由其进行流量分发。有了小程序的微信,可以看做是PC时代浏览器和QQ的合体。
按使用频次划分,应用有高频应用、中频应用和低频应用之分,三者之间,只有高频应用能够统筹中低频应用,反之则不行,这就是为什么微信“小程序”能够成功而百度“轻应用”没有成功的原因,也是支付宝为什么发了疯都要做社交的原因。在所有移动互联网产品中,只有社交的使用频次最高,占据用户的时间最长,手机端时代的搜索引擎和电商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几类小程序的运营与盈利模式
按照微信团队的设计,小程序适合那些工具类的、中低频的服务,不包括游戏等高频的重应用。小程序虽然在功能上可能比原生APP少一些,但是降低了用户使用的门槛,释放了用户手机空间。
在推广方面,理论上说不会有小程序搜索引擎和商城等入口,也不会有SEO和ASO等推广方式,用户只能通过线下扫码(线上识别二维码)、精准搜索(没有搜索规则,所以不存在SEO)、分享到对话框和微信群以及历史记录找到小程序。
小程序尽可能缩短了使用服务和工具的路径,小程序分享到对话框或者微信群里,工具类的只是一个工具页面,如计算器等,资讯类小程序是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视频(统称内容),甚至不能回到首页和跳转其他页面,它们只是聊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推荐一个复杂的应用。如此看来,微信推出小程序的真正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用户粘性,开拓一个新的盈利方向。
对不同类型的小程序的开发方来说,其盈利模式也不尽相同,纯工具类可以将小程序看做是新增的一个入口,让使用门槛更低的小程序给自己的品牌和APP产品做宣传,而资讯类小程序则可以通过发稿获得利润,电商和金融则可以通过小程序获得实实在在的客户资料和现金流。
当小程序遇上互联网金融
上线两天来,小程序的数量正呈爆发式增长,其中金融类的小程序有腾讯系的自选股、微众银行,记账类工具和一堆基金公司,其中除了微众银行属于互联网网金融,其他都算是传统金融领域。
其实,互联网金融和小程序可以说是非常“搭配”,首先,金融类应用从需求来说,属于低频应用,虽然现在的互金平台用运营手法逐步提高了留存用户的活跃度,但是顶多能达到中档的频次,其次,金融类小程序核心的注册和投资功能,可以直接拉新,转化成投资用户,其可以实现的目标和APP及网站的目标没有任何区别。
对于工具类金融应用来说,如征信(腾讯应该不会允许其他支付小程序上线)来说,小程序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对于陆金所、你我金融、拍拍贷这类借贷投资类互金平台而言,小程序一方面可以降低简化贷款流程,降低操作难度,提高贷款效率,一方面也是一个新的用户运营入口,可以有效替代微信服务号的地位,且做的比服务号更好,和微信订阅号的内容运用搭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活动运营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不允许线下拉新,所以小程序线下的入口优势无法在互金领域体现,但是可以把小程序的二维码植入线上的活动宣传中,既让人耳目一新,又可以简化拉新和转化路径,在客服与客户的沟通中,小程序的适时切入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