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投资进入“多元本土化”时代 批量扫货小盘次新股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作为海外机构的代表,QFII正走出传统的龙头股偏好,进入更多细分领域。最新公布的上市公司一季报显示,QFII机构在31只次新股中大举建仓,持仓总市值超过13.6亿元,其中包含5只去年11月后上市的个股,及26只今年1月、2月间上市的次新股。

  哈姆雷特  ·  2017-05-10 16:50
QFII投资进入“多元本土化”时代 批量扫货小盘次新股 - 金评媒
来源: 上海证券报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作为海外机构的代表,QFII正走出传统的龙头股偏好,进入更多细分领域。

“重仓白马股、偏爱行业龙头、长期持有”,这似乎是投资人对QFII(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在A股市场上的传统印象。

但最新情况显示,作为海外机构的代表,QFII正走出传统的龙头股偏好,进入更多细分领域。最新公布的上市公司一季报显示,QFII机构在31只次新股中大举建仓,持仓总市值超过13.6亿元,其中包含5只去年11月后上市的个股,及26只今年1月、2月间上市的次新股。

“左手勒紧白马,右手抄底次新”,QFII投资似已走上“多元化、本土化”之路。

批量扫货小盘次新股,QFII机构这次究竟是为何而来?

QFII重仓股曝光

根据上市公司的一季报,截至3月末,各家QFII机构合计在274家上市公司的股东榜上“露脸”,以3月末市价计算,持仓总市值超过1144亿元,考虑到有机构未进入前十大股东,这个数字是被低估的。

其中,最大额的持仓依然是银行股,来自相关方面的统计显示,诸如南京银行(601009,股吧)、北京银行(601169,股吧)等,依然是QFII机构持有的最重要的个股。

此外,诸如五粮液(000858,股吧)、包钢股份(600010,股吧)、万华化学(600309,股吧)、海螺水泥(600585,股吧)、中工国际(002051,股吧)、中国国旅(601888,股吧)等个股也是QFII看好的股票。而且,这些龙头股背后的买家都是瑞银、花旗环球、淡马锡、摩根大通等知名海外机构。

但今年一季度以来,次新和小盘股成为了QFII的新宠儿。

根据上证报资讯统计,QFII在一季度内新增持股为106只,新增持股市值为101.6亿元;换算下来,QFII平均每笔新增投资的金额不足一亿元。这个规模大概是历史水平的三分之一。

与之对应的是,QFII新增持股的市值区间也大幅下降。根据计算,新增持股的平均市值为130亿元,相比存量水平大概也只是三分之一。这其中,最为集中的新增投资来自于次新股板块。

根据统计,QFII机构在一季度末,合计增持31家2016年11月后上市的新股。这其中既有上海银行这样的传统行业,也有泛微网络、荣泰健康这样的全新领域;既有常熟汽饰这样的传统制造业,也有茶花股份这样的日用消费品;既有江山欧派这样的民营企业,也有中国科传这样的根红苗正的国有资产。可见,QFII机构没有表现出对于行业、主题、所有制结构的偏好,只要是次新股都有可能得到QFII机构的青睐。

瑞银集团担纲主力买手

从结果看,QFII扫盘次新股的战略似乎也是新出现的。

统计数据显示,除去本轮集中增持的次新股,QFII持股之前并未出现如此集中、批量扫货的情况。

把最新持股按成立时间分析就可以看出,2016年11月后上市的个股,也是QFII所有持股中最为密集的阶段。

往前推算,QFII的全部持股,在2016年1月到10月上市的个股只有3只,2015年上市的个股有9只,2014年上市的3只,2013年上市的1只。

更有意思的是,此次扫货次新股的主要是同一家QFII机构——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下称:瑞银集团)。

根据统计,在31只(次)批量扫货的次新股中,瑞银集团涉足了其中的28只。其中,既包括块头较大的上海银行,也有流通市值不足20亿元的亚翔集成、德新交运、常熟汽饰、泛微网络、至纯科技等。

上海银行的持股机构较多,除瑞银外,还有社保组合、公募基金及安硕富时A50、南方富时A50等QFII、RQFII基金参与外。

在被瑞银集团相中的绝大多数次新股中,瑞银集团多是十大流通股东中唯一的专业机构。比如至纯网络,瑞银持股99.25万股排名第一,其余九大流通股东都是个人。在数据港中,瑞银是第二大流通股东,其余九名股东也全部是个人。

这种QFII在十大股东中与个人共舞的情况,在A股市场还是不多见的。

投资次新股盈亏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瑞银此前的持股特点并不明显偏向于次新股。在早期的投资中,瑞银曾经是最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其2003年投下的QFII第一单锁定的宝钢、上港、外运发展(600270,股吧)、中兴通讯(000063,股吧)四个股票,一度成为当时市场的热炒对象,也由此掀起了一股龙头股投资的热潮。

为什么现在会出现QFII机构批量持有次新股的情况呢?

一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总监认为,QFII批量投资次新股,大概率是两种投资策略,其一是指数投资、其二是量化投资。由于次新股上市时间较短,通常很少被指数使用,所以,量化投资策略可能性相对较大。

另外一些熟悉QFII的投资经理也透露,瑞银这样的欧美大行,其QFII额度,主要供其客户交易使用。早期QFII额度较少,主要为海外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养老机构所用,因此显现出清晰的价值投资痕迹。而近年来,随着市场上的QFII额度逐渐增多,客户机构多元化,其的持股也渐渐出现多元化、本土化的特点。

从短期来看,QFII机构参与次新股的战绩还有待观察。

根据上证报资讯统计,QFII扫货的次新股,如果以一季度均价估测其投资成本,以5月8日收盘价格做结算价格,其投资浮动盈亏分化明显。

相对而言,2017年2月以后上市的次新股在一季度末有较为明显的浮盈,诸如博天环境、白银有色、海峡环保、重庆建工、科森股份等都有50%以上的浮盈。但如果之后没有及时了结,如今的结果就比较难以预料。

与之相比,更早前上市的次新股则浮亏较多。较为典型的是多家QFII机构参与的上海银行,目前收盘价位于其上市以来的相对低位,博迈科、贝斯特等也处于相对低位。如果QFII机构早先建仓较为积极,且持股至今,则浮亏预计会相当明显。

(编辑:陈晶)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哈姆雷特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