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销售背离 楼市调控何时见效?
【摘要】15日发布的全国房地产投资相关数据显示,除新开工增速略有回落外,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土地购置面积增速均有提高,累计开发投资增速更是连续3个月上升。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15日发布的全国房地产投资相关数据显示,除新开工增速略有回落外,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土地购置面积增速均有提高,累计开发投资增速更是连续3个月上升。频发的调控政策似乎没能限制住房地产投资的热潮,上游房地产投资形势大好,但下游销售端增速回落态势则比较明显。
前期市场的延续效应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一季度低0.3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跑赢”固投增速,同比增长9.3%,增速比1至3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放投资的具体数据方面,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773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3%,增速比1-3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房企土地购置面积55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1%,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2104亿元,同比增长34.2%,增速提高17.5个百分点。从数据来看,1-4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好于预期,在当前房地产销售行情下滑的背景下,体现了市场投资的信心,对于目前大中城市的补库存有积极作用。
来源:国家统计局
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主要是前期房地产市场的延续效应,投资项目的周期性起了重要作用。官方的分析称,去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了22.5%,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比较强的景气局面,很多房地产企业加大了投资力度,很多在建项目仍在进行,投资项目有周期性,一旦开工了以后需要延续一时间。所以,目前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可以说是这种周期性的延续。
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外,一线城市的土地和房屋供应力度对投资增速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因城施策的背景下,房地产正在进行分类调控,一线城市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也加大了土地和房屋的供应力度。
投资与销售缘何“背离”?
上游形势大好,但下游销售端增速回落态势则比较明显。1-4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5.7%和20.1%,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3.8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2016年1-4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36.5%和金额增速55.9%触及本轮上升周期的最高点后,商品房销售增速整体上已连续11个月回落。4月当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7.7%较上月下降6.9个百分点,销售额同比增速10.0%较上月更是大幅下降14.5个百分点。
来源:国家统计局
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
首先是地价快速上涨。2016年,300个城市土地成交建筑面积下滑22%,但成交金额却大涨了34%,楼面地价大涨72%。地价快速上涨,直接推动短期内资本形成高增长,开发投资也快速增长。
其次是大范围的“补库存”需求。2012-2016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整体负增长,年均下滑12%。2014-2015年,新开工面积分别下滑10.7%和14%。但在“去库存”压缩供应的情况下,需求却经历最为火热的行情。2015和2016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上涨6.5%和22.5%,2016年15.7亿平方米的销售面积创历史纪录。当前,楼市整体正处于“补库存”阶段,这就是2016年10月以来连续两次大范围、力度强的调控下,上游三大指标仍保持高景气度的原因。去年底以来,新开工增速保持2位数,2016年12月-2017年3月增速连续扩大,尽管今年4月增幅微幅回落,但仍在2位数的高位;土地购置由去年负增长转为正增长,增幅不断扩大。
第三,非重点城市楼市持续火爆。非重点城市经历了两轮“去库存”:一是2012-2014年开发商逃离三四线城市、回归一二线城市的“去库存”;二是2015-2016年由各级政府主导的“去库存”。经过长达5年的“去库存”,目前三、四线在售库存水平明显下降,消化周期回到20个月左右。2016年以来,三、四线城市整体回暖。今年1-4月份,中部、西部、东北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8.9%、25.1%和19.6%,明显高于东部9.3%的增速,意味着集中在内地的三四线楼市非常火爆。
背离形势是否会持续?
按照拿地和新开工滞后销售6个月左右、开发投资滞后销售12个月左右的规律看,今年年初上游拿地、新开工、开发投资等三大指标的增速就应该回落了。但是,今年以来三大指标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4月份,前十大开发商土地成交面积达到1210万平方米,占比达到47%,较3月提升了9个百分点。由于楼市告别“跑马圈地”的简单开发阶段,资金、土地资源开始向大开发商集中,其拿地、融资、开发、运营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大开发商的经营信心也有助于上游保持强势。
同时,销售增速连续回落,而新一轮楼市调控叠加金融“去杠杆”形成的“双紧缩”之下,楼市需求将被明显抑制,资金面将全面紧缩,未来下游销售端将进一步回落。因此,今年上游开发投资和下游销售在增速变动趋势上的“背离”预计还会持续。
(编辑:郑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