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物联网基因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伴随着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在生产、生活场景的广泛运用和渗透,客户信息的获取渠道多元、获取成本低廉、获取效率提升,最大程度降低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为传统银行业战略升级、市场拓展、技术协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冷夜  ·  2017-09-04 16:40
打造具有物联网基因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 金评媒
来源: 金融时报 作者:陆岷峰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伴随着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在生产、生活场景的广泛运用和渗透,客户信息的获取渠道多元、获取成本低廉、获取效率提升,最大程度降低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为传统银行业战略升级、市场拓展、技术协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9月4日讯,在传感技术、视频识别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和嵌入式设备技术等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中,作为对互联网功能的延伸,物联网不断向物理世界进行延展,使得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日益频繁,形成了“人、物、网”三维立体网络空间,并在日常生产场景、生活场景中得以广泛创新运用。而纵观国际国内金融发展历史轨迹,先进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将带动金融的飞跃,物联网技术也不例外。物联网银行实现了物联网场景中价值属性与物品属性的有机结合,智慧应用与金融服务的有机衔接,让金融更普惠、更智能、更高效。

伴随着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在生产、生活场景的广泛运用和渗透,客户信息的获取渠道多元、获取成本低廉、获取效率提升,最大程度降低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为传统银行业战略升级、市场拓展、技术协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物联网银行作为一项全新的模式探索,目前尚处于初步尝试阶段。

打造物联网银行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传统银行对物联网思维认识薄弱。中国银行业经过几轮改革创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经营思维,模式、产品、风控、管理等方面基本趋同。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类比,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传统银行的互联网思维认识薄弱,金融互联网化程度也不高。同理,在物联网发展初期,传统银行业的物联网思维认识亦薄弱,目前积极尝试和布局物联网金融的商业银行也屈指可数。传统银行业的这种惯性思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抵押思维。即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首要条件以依赖抵质押品作为贷款增信工具为主,对其他增信方式认可度偏低、涉及面偏窄;二是二八思维。即大多商业银行优质客户群主要包括大型央企、国企、上市企业、地方政府平台等,而对固定资产较少的中小微民营企业、新兴科技型企业等长尾市场客户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三是主观思维。即在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流程中,银行获得客户生产经营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仅仅是通过客户经理、风控经理等调研搜集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状况,特别是财务报表和信用状况,依赖于主观判断和经验积累对企业客户进行主观信用评级并授信决策,贷后管理也主要依托于客户经理数月后的回访和反馈。如果商业银行这种惯性思维不打破,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物联网银行的发展。

(二)物联网银行标准尚待建立。物联网银行行业运用标准具有鲜明的金融属性,需要按照金融规范配置、推进。截至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在部分细分产业领域已初具规模,但物联网行业应用集中的领域相对分散,相关行业标准也并未成型,特别是物联网银行标准尚待建立。从行业运用的角度来看,物联网银行标准可大致分为横向标准和纵向标准,其中横向标准包括了物联网软件和硬件标准;纵向标准包括了物联网银行服务标准和评价标准。在横向标准方面,主要为物联网操作系统、通信技术、通信协议、信息安全等软件标准以及芯片、感知设备、生物识别等硬件标准。在纵向标准方面,物联网银行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产品类型、风控模式、内部管理等服务标准以及物联网银行的好坏优劣评价标准。物联网银行横向和纵向标准缺失的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容易造成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在银行业的无序运用和浪费投入,影响了物联网银行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场景中的业务拓展,导致物联网银行打造不能真正实现广泛推广和普及实践。

(三)物联网场景改造相对滞后。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无场景不金融,在物联网金融领域亦如此。物联网在金融领域运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为金融机构打造了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通过真实场景产生信息、存储信息、挖掘信息等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此更有效、更透明、更科学地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只有实现物联网场景改造,才能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化传递,直接将金融服务切入实体经济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场景中,从而增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黏度。当前,物联网场景已逐步涉足智能家居、能源、矿产品、液态化工、建材等细分行业,但其覆盖的潜在长尾市场空间远不止于此。物联网场景改造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银行业布局物联网金融战略的转型进程。

(四)传统银行业务流程固化严重。受银行业外部监管以及银行自身风险偏好两方面因素影响,传统银行业务在流程上较为固化和趋同,不能完全适应金融科技时代的发展需要。传统银行业务流程固化的表现主要为:在信贷业务结构方面,传统银行在个人和企业信贷业务过程中,过于偏好强抵押、强担保业务;而对于弱抵押、弱担保的动产融资业务主要采取被动管理流程,无法有效解决重复抵质押、押品不足值、押品不能特定化、货权不清晰、监管过程不透明、监管方道德风险、预警不及时等一系列风险隐患,也降低了银行拓展动产融资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中间业务服务方面,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依托于手续费、佣金等被动型中间业务收入,而在移动支付、财务咨询、现金管理等主动型中间业务方面缺乏创新突破;在获客渠道方面,受银行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割裂、条块割裂、人员割裂影响,客户信息未能在全行进行充分共享和挖掘,传统的银行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多存在关系营销、被动营销、滞后营销等问题,不足以适应金融科技时代的发展需要。这种流程上的固化完全限制了银行业务开展范围和用户体验,不能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使银行与客户之间产生的“鸿沟”不断加大,导致客户的黏性和忠诚度降低。

(五)传统银行风控逻辑局限明显。风险管理是银行的核心环节。传统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风险管理体系上不断完备和优化,已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身发展需要的风控逻辑体系。不可否认的是,传统银行风控逻辑体系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局限性。第一,风控信息来源较为单一。传统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线下调研的形式获取用户的核心信息,其次通过与公共部门数据、第三方数据公司合作获取用户核心信息,而对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每日生产状况、库存状况、销售状况等生产场景信息基本无法掌握,不利于银行对客户情况的充分、及时、真实了解。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越高,金融的风险溢价水平越高,形成了客户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第二,风控信息质量不高。银行对用户风险的把控过于依赖用户所提供的信息数据,如上下游采销合同、财务报表、资金流水、内部管理等方面信息,其造假问题严重,参考价值降低。由于商业银行一般难以通过仅有的这些信息判断企业的真实状况,一般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或强抵押/担保来对抗潜在的违约风险。第三,风控决策主观依赖。大多银行业金融机构现行的风控体系主要由业务/风控队伍通过企业调研并进行主观信用评级,授信决策更多地还是依赖于银行相关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积累,而缺乏一套相对科学、客观的决策标准和依据。

打造物联网银行的路径选择

(一)植入物联网思维,打破思维定式。物联网是一个社会化组织架构的思维,是大事件思维,是高度自适应的“中医思维”。传统商业银行打造物联网银行必须从物联网思维出发,把物联网思维贯穿到商业银行的模式、业务、风控、管理中,对传统商业银行进行“帕累托改进”。第一,由抵押思维向质押思维发散。通过借助物联网技术方案对企业存货等动产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进而撬动供应链金融、动产金融的发展。第二,由二八思维向长尾思维发散。物联网在金融领域运用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打破传统银行的固定思维,让不动产不足而动产充足的中小微民营企业、新兴科技型企业、“三农”企业等长尾客户能够获取更多的普惠服务,最大程度解决长尾用户融资难、融资贵的桎梏问题。第三,由主观思维向客观思维发散。随着传统产业和企业的物联网化改造,将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直接链接到生产场景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通过真实的、实时的、客观的生产场景数据信息进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排除信息失真和人为主观的缺陷。通过以上三大传统思维的转变和发散,真正把物联网思维植入到银行的全流程经营管理中,为物联网银行打造扫清思维障碍。

(二)建立行业标准,打造物联网银行。物联网银行标准建立是一项全新的创新性工作,需要充分结合国际、国内物联网最新技术前沿和我国银行业务发展规范全面统筹规划,建立起物联网银行标准化工作体系。物联网银行标准体系建立需要秉持导向性、操作性、集约性原则,真正让传统银行通过物联网银行改造能够实现自身在物联网金融领域的深耕细作,让普惠金融发挥到极致。建立物联网银行业标准:其一,在国家层面成立物联网在银行领域应用标准工作组,由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引领和推动物联网银行标准研究和部署工作;其二,传统商业银行和物联网产业上下游应积极主动配合,在部分地区、部分业务、部分管理方面先行先试,对物联网银行的横向标准(软件标准和硬件标准)和纵向标准(服务标准和评价标准)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其三,鼓励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物联网银行标准,以标准“走出去”带动物联网银行产品和服务在海外推广应用,同时要加强物联网银行标准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加快物联网场景改造,增强虚实黏性。对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的物联网改造是物联网银行回归本源的基本前提。相较于实体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传统银行业脱实向虚、资金空转、监管套利现象一直广受诟病。物联网银行的打造只有通过物联网场景改造,实现物质世界和互联网创建的虚拟世界互联互通,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促进银行与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频繁,围绕着个人生活、企业生产的环节进行按需提供金融服务。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在打造物联网金融过程中主动在诸多金融领域与生产企业、交易平台、仓储物流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物联网改造,直接将银行产品和服务切入到客户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中,构建物联网金融生态圈;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在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顺应行业发展需要,积极进行自身物联网化、智能化更新换代,主动降低物联网银行对自身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获取物联网银行的普惠金融支持。

(四)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中间业务、获客渠道等业务流程已不适应物联网银行的发展需要,需要进行流程优化和升级。物联网银行在业务流程方面需要充分利用物联网思维和技术传承产业供应链金融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业务理念。物联网银行的业务流程设置将按需定制,实现智能化、全方位、普惠化发展。在信贷业务方面,物联网银行的主要业务优势在于动产融资,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动产进行实时监控,由被动监管变为主动管理,由事后追踪变为事先防范,实现全过程数据化、网络化、实时化,大大降低银行运营管理成本和道德风险。在中间业务方面,随着物联网化在生产、生活场景的广泛运用,物联网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日渐紧密,可主动提供覆盖所有环节的全方位的、定制化的物联网金融中间服务,如感知支付、财务顾问、投资咨询、企业信用评价、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等,开展附加值高的创新型业务服务。在获客渠道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和设备对个人家庭、生产车间进行物联网化改造,凭借在信息获取和数据挖掘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实现对客户进行智能挖掘、精准获客、主动营销。

(五)加载物联网信息,重塑风控体系。随着物联网设备和技术在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的广泛运用,物联网信息会最大程度弥补传统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逻辑的局限和痛点,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物联网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将实现颠覆式的重塑。在风控信息获取方面,物联网银行将主要通过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实时掌控客户的采购渠道、原料库存、生产过程、成品积压、销售情况等真实信息,全面客观了解和掌握客户的真实情况,彻底改变银行现行信用体系存在的根本问题——缺乏对实体企业的有效掌控。在风控信息质量方面,物联网银行由于其“物信合一”的特殊优势,对客户真实、客观、有效的生产、生活场景物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交易数据等进行交叉验证并形成立体式洞察,对客户的“噪音信息”进行有效的剔除,提高了信息质量和可信度。在风控决策方面,物联网银行将通过收集到的客户海量真实场景的数据信息建立起客户的真实画像,构建物联网风控模型,精准评估企业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精确计量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帮助银行开展贷前尽职调查,贷中授信管理,贷后跟踪预警,从传统滞后、片面的“主观风控”重塑为实时、全面的“客观风控”,有效提升物联网银行的风控水平。

(编辑:田跃清)

来源: 金融时报 作者:陆岷峰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冷夜

责任编辑 专注网贷 支付领域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