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与重生:大变革下的金融科技创新风口
【摘要】原本只有金钱参与的活动在加入了创意、想法和设计等新的元素之后,金融行业的元素便从单一的发展逻辑进入到一个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金评媒(http://www.jpm.cn)编者按:原本只有金钱参与的活动在加入了创意、想法和设计等新的元素之后,金融行业的元素便从单一的发展逻辑进入到一个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文|孟永辉
金融行业的发展步入全新阶段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互联网技术在给金融行业带来巨大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合规的现象伴随而出。监管与调整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后半段的主题,对于金融行业来讲这种发展是一种必然。探寻一种合规、合法天空下的全新发展逻辑,成为未来一段时期金融行业的发展主题。
从本质上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行业发展改变的是人们获取金融产品和参与金融活动的渠道,对于金融行业本身来讲并没有太多其他改变。过多地注重流量的导入,而忽略了对于金融本身的改变最终让用户与金融之间出现了断层,当这种断层越拉越大,行业的撕裂便成为一种必然。P2P平台轮番跑路、信贷市场的乱象频出、数字货币的遭遇监管都在让金融行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行业遭遇监管并没有因此阻断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道路,一场由新技术的应用衍生而来的金融行业大变革开始缓慢酝酿的。巨头的涌入、资本的布局、技术的加持都在让看似平静的金融行业暗流涌动,一场超越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全新变革正在来临。
暗流涌动,金融行业进入纵深发展阶段
培养用户的投资习惯,理顺用户的投资逻辑是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的最大遗产。而这同样为即将到来的金融行业大变革提供了用户来源和市场基础,或许正是有了这些用户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找到金融行业在新的时代发展的全新力量。如果说用户习惯的改变为我们提供了金融行业全新发展土壤的话,那么外部环境的改变则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
用户的消费升级迫切需要金融端口升级与之匹配。新零售、新商业等新概念的出现都在说明市场需求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正是由于用户需求的改变才最终迫使市场供给侧发生改变。金融行业同样如此。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可能关注的是如何更低门槛、更加便捷地参与到金融活动当中,彻底告别传统金融行业环境下条件苛刻、参与金融活动难度大的痛点和问题。
当海量的金融产品供应不断降低用户参与金融活动的门槛,用户不再为无法买到金融产品而犯愁,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买到适合自己的,真正安全稳健的金融产品。用户需求的这种改变让我们不得不调整原有的发展思路,转而寻找新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这些新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用户对于金融消费需求的升级是自身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用户生活当中的其他流程得到了提升,而金融的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低阶的阶段的话,那么所谓的消费升级便仅仅只能称作是一个口号。
金融行业本身需要更加深度的发展来适应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行业发展仅仅只能算作是一个金融互联网化的初级阶段,金融行业本身并没有太多改观。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单单依靠金融行业的上下游的改变而不从金融行业本身做出改变的做法已经无法带来真正有益的发展。金融行业本身需要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势。
在新的背景下,金融行业的发展更加注重的是金融流程的创新、金融手段的优化、金融运作逻辑的重塑,一个真正从金融本身开刀的时代正在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无论是传统的金融巨头,还是新兴的金融平台,他们都在试图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以寻找金融行业的全新发展,实现金融行业的再度蝶变。通过丰富金融的属性,开拓金融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金融发展的两元属性向多元属性的开拓;强化金融与外部行业之间的联系,实现金融行业强大的支撑作用,找到更多金融与其他行业的结合点;通过拓展金融的功能,找到金融除了金融功能之外的社交功能、商品功能等去多维功能,从而实现金融的多维发展,将金融变成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仅仅只是改变了外部发展逻辑的话,那么新技术时代的金融行业更多地倾向于深度、多维、多向的发展,对于金融自我的改造升级将会成为未来拓展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重塑金融上下游的关系,金融发展正在面临深度调整。传统逻辑下,金融行业的发展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种单向的供应关系,即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产品给用户。这种供应关系即使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依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这种单向的、孤立的供应关系已经无法真正给金融行业效率的提升带来效用,重塑金融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成为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所在。
重塑金融上下游的关系在于打破供需两端的两元的结构,通过将更多参与者引入到金融行业当中,找到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供应者,以此来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提升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重塑金融上下游的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各尽所能,各取所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纵观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金融行业发展,我们不难看出,金融行业的发展依然是一对多的局面,即一个金融平台的一款金融产品供应外部市场的不同类型的用户。这种非个性化的金融对接方式对于消费升级时代的用户来讲已经非常落后,单单依靠这种一对多的金融产品供应方式无法实现金融行业运行效率提升的目的。
通过重塑金融行业上下游的元素,金融行业的参与者们能够实现千人千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根据每一个人的需求来自动匹配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产品,通过对这些金融产品的优化,我们能够实现金融资产的个性化配置,从而实现金融行业效率的再度提升。
金融行业的用户、行业本身以及金融生态体系当中面临的新的变化都在让金融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全新改变。随着新概念、新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不断加深,金融行业的发展将会从一个单一、孤立的状态进入到一个多元、生态的状态之中,由此所带来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将会让我们的生活真正与金融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金融的重生与蝶变。
重生蝶变,金融行业的创新点在哪?
暗流涌动下的金融行业正在酝酿着一场全新的变化,用户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金融行业自身面临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都在让其正在面临着一场全新的改变。在即将到来的新生时代,金融行业的创新点有哪些呢?我们又将在其中获得哪些发展风口呢?
用户角色的转变所带来的投资与资产的弥合。按照传统的逻辑,用户仅仅只有一种属性,这种属性就是仅仅只是一个投资者。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用户的身份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原来单一的投资属性逐步被投资者、运营者、资产者所取代,即用户参与投资之后并不仅仅只是投资,更多地是对生活的一种表达。按照这样一种逻辑,用户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投资者,他关心的并不仅仅只有收益,对于资产运行的参与、对于资产运行的极大满足将会成为未来投资用户转变角色的一个主要方面。
用户角色改变所带来的投资与资产的弥合将会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发展窗口,透过这个窗口,金融行业的发展不再仅仅只是金融机构和用户泾渭分明的游戏,金融机构同样能够成为投资者,他们能够从用户的参与过程当中获得“收益”。这种“收益”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只是金钱,更多的可能是数据、愿景等诸多方面。而对于用户来讲,金融机构也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提供金融产品的机构,它和自己一样同样是一个“投资者”,通过对于自己用户的“投资”来获得更大的收益。
用户角色的转变所带来的投资与资产的弥合将会极大地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通过消弭投资和资产的关系来实现金融行业的多维发展,在提升金融行业运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运作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金融表达方式的改变。传统金融时代和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它们的表达方式依然是以货币为主的。尽管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投资习惯和操作方式更多地具有了互联网的属性,但是金融的运作方式依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进行。
进入到新的阶段,金融行业的运作方式开始从互联网的方式进入到智能科技、物联网、大数据等多种技术共同作用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金融的表达方式不再仅仅局限在货币上,数据、信用积分、消费数据等类型都有可能成为金融的表达方式。金融运作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金融表达方式的改变将会为我们打开一个金融行业发展的全新阶段。
通过金融表达方式的转变,我们不再将货币看做是金融的唯一表达方式,通过其他方式我们也能够进行金融行为,信贷、消费等金融方式都能够通过另类的表达方式来实现。随着这一发展趋势的逐步清晰,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所带来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将会更加多元化,更加多维,更加丰富化。
金融元素多元化的改变所带来的金融功能的拓展。以往,我们提到金融更多地仅仅只有投资理财这一种属性。随着金融元素的不断丰富化,金融行业的元素不在仅仅局限在货币上面,一个创意、一个想法、一个设计灵感都能够外化成为有价值的金融产品,由此便能够获得金融行业的多维发展。
原本只有金钱参与的活动在加入了创意、想法和设计等新的元素之后,金融行业的元素便从单一的发展逻辑进入到一个多样化的发展阶段。由金融元素多元化的改变所带来的金融功能的拓展让金融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金融不在仅仅只是金融本身,它更多地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生活的金融化和金融的生活化成为两个共同演进的过程,随着未来金融功能的拓展,一个全新的金融行业发展的新时代将会最终来临。金融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所带来的全新风口将会成为推动下一个阶段金融发展的全新力量。
暗流涌动下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其实正在蕴藏着极大的变革,一个全新的金融时代正在悄然来临。随着用户角色的改变、运作模式的创新和金融元素的多元化嬗变,一个全新的金融时代正在走来。在金融行业发展遭遇困境的时候,新概念和新技术所带来的金融行业的蝶变和重新将会成为下一个阶段金融行业发展的全新风口,风雨际会,化龙重生的时代正在来临。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媒体人,专栏作者。从事互联网多年,长期关注行业研究。全网覆盖粉丝数50万+。专栏覆盖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自媒体、百度百家、新浪看点、简书、知乎、UC、艾瑞网、界面、亿邦动力网等多家平台。
(编辑:杨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