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蛰伏与冬藏,练好内功的绝佳时机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当下区块链市场正在经历的状态更像是一次自我调整与梳理,对于新生的区块链来讲,这次调整非常重要。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白区块链的真正奥义,找到区块链更加正确的发展方向。如果区块链能够挺过这次寒冬的侵袭,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更具韧性,并且能够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孟永辉 原创  ·  2018-10-14 09:30
区块链的蛰伏与冬藏,练好内功的绝佳时机 - 金评媒
作者: 孟永辉   

年初还如火如荼的区块链似乎没了往日的火爆,人们在冷静看待区块链的同时更加开始关注它在应用层面的可能性。由于区块链诞生于数字货币,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将区块链的应用带入的数字货币的语境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区块链项目最终会走向发币怪圈的根本原因所在。

 

随着大环境对于数字货币的管控,人们对于数字货币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区块链市场的发展。很多区块链项目不得不进行其他应用层面的探索,再加上区块链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并不成熟,最终也让区块链不会在短时间内盈利,于是区块链市场的冰河期便随之来临。

 

区块链到底要向何处去,这个曾经给人们带来巨大想象的全新物种在未来的商业世界里又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尽管当下区块链的发展遇冷,但从区块链的底层技术以及它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的改造想象力来看,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区块链依然充满想象,值得期待。

 

区块链遇冷更像是一场自我梳理与调整

 

每一个技术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一个能够给当下的商业带来颠覆性改变的技术,它的发展必然会经历一场反复调整,持续优化的过程。区块链当下正在经历的正是这个阶段。我们回顾区块链的火爆期就会看出那个时候的火爆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区块链并不了解的韭菜的鼓噪造成的,正是他们对于区块链的不了解,不认识,所以才会将区块链看做是一个跟风赚钱的工具,并不会真正思考区块链的应用,还有落地方面的事情。他们仅仅只会进行简单的投资,等到风头一过,资金便会退出,区块链市场又会回到当初平静的状态。

 

区块链正在从概念之乱回归到技术之战。当区块链被人以一种非正常的渠道认识的时候,各种有关的概念便开始出现。无论是区块链技术还是区块链应用都能够找到很多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真正落地的又有多少呢?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年初的区块链论坛之所以会火爆异常正是由于区块链概念太多,迫切需要一个输出的渠道所导致的。但是,区块链毕竟不是一个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它想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必然需要落地,需要和具体行业结合才行。于是,区块链的概念乱象在资本退潮的背景下开始缓慢退散。

 

回归技术,找到区块链技术与行业更多的结合点和应用的可能性成为当下区块链行业的共识。正如互联网技术刚刚萌芽时那样,当前的区块链技术依然单薄,如果仅仅用数字货币衍生出来的那点区块链技术,其应用必然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再加上区块链技术应用本身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当资金难以为继的时候,很多的区块链项目都会选择发币来圈钱,最终让区块链的应用回归到了数字货币的怪圈里。

 

然而,作为一个能够从根本上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新技术来讲,区块链的应用绝不仅仅只有发币这么简单。想要避免区块链陷入发币的怪圈必然需要丰富区块链的技术才能在发币这条邪路之外找到一条更加长远的发展道路。因此,现在区块链市场的发展已经从当初的概念之乱进入到了技术之战的发展阶段。丰富区块链技术本身将会开启一个有别于传统区块链发展模式全新阶段,由此基于区块链技术应用为驱动力的新发展阶段也将来临。

 

区块链的驱动方式正在从资本驱动改变成自我驱动。区块链之所以迅速被市场认识和关注与资本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然而,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有一个弊端就是急功近利,他们想要在很多的时间内就看到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年初的时候区块链那么火爆,现在却异常平静的原因所在。因为现在的资本对于区块链的投资不再是看到区块链项目就投资,而是要经过很多的考量,而且对区块链项目的要求很高。

 

笔者梳理了近来投资机构所投的区块链项目,其中很大一部分区块链项目都是侧重于区块链技术应用层的。换句话说,现在投资机构对于区块链项目的投资更加看重的是区块链项目能不能自我造血,自我盈利,如果仅仅只是假借区块链的概念,那么投资机构在投资这类项目的时候也会慎之又慎。以资本供血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渐被以自我造血为主的发展模式所取代,区块链项目的发展开始变成自我驱动。

 

自我驱动型的发展模式需要的就是要真正借助区块链技术来改变传统行业的骨架,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找到互联网之外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够真正用这些解决方案实现自我盈利。说得更加直接一点就是当下的区块链更加侧重于关注的应用层面的东西。不再仅仅只是去创新所谓的概念,而是去想如何将更多的区块链技术落地到具体行业上面,这或许是当下区块链技术正在经历的一次非常值得关注的调整与梳理。

 

区块链正在进行一场去数字货币化的运动。区块链从被人们认识到现在一直都没有与数字货币脱开干系,正是由于这种思维定势才让人们简单地认为区块链就应该与数字货币结合在一起。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想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人们仅仅只是想通过区块链圈钱,并不是真正想要让区块链落地到具体行业的思想在作祟。

 

由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化所导致的诸多问题,最终让人们不得不对区块链进行去数字货币化的处理,让区块链找到数字货币之外更多的呈现形式。对于区块链来讲,这同样是一种自我调整和梳理。无论是食品溯源,还是证据辨识,其实都是在发挥区块链最底层的技术,而不是再将区块链向数字货币的方向演进与发展。

 

去数字货币化无疑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区块链更多的功能和作用,在避免政策监管的同时,找到区块链更多的变现可能性。遵循这种逻辑,区块链才能更加落地到具体实业上,而非仅仅只是打概念牌,最后还是偷奸耍滑,对区块链项目进行ICO

 

区块链正在遭遇的这场寒冬不能不说是一次“冬藏”的好机会,在资本冷静、市场平静的背景下,我们或许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区块链。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可以预见,如果区块链技术能够经历这一段寒冬的洗礼,等到春天来临,它的发展步伐或许将会更加稳健。

 

寒风凛冽的冬季,区块链如何练好内功?

 

练好内功才能更好地抵御寒冬。如果仅仅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冬天的到来,而不去做出一些改变的话,那么在寒风凛冽的冬季,很有可能会被冻死。因此,在寒风凛冽的冬季里,区块链应当更好地练好内功,才能真正度过寒冬,获得新生。

 

技术立身,区块链始终不能忘记的是自己是一门技术。区块链的伟大之处并不是在于区块链本身,而是它能够给行业带来的巨大改变。如何给行业改变?简单地将区块链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行业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区块链是一门技术,技术只有放置到行业的大洋里,才能如鱼得水,茁壮成长。因此,我们应当始终坚持技术立身,不应该将区块链看成是一个独立于行业之外的另外一个行业,而是应该把区块链看作是能够与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技术。真正将技术的标签打在区块链的身上,这样区块链的发展才不会与行业割裂,而是与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既然是技术立身,那么在寒风凛冽的冬季里,区块链应当更加丰富自己的技术库,不能躺在中本聪的“功劳薄”上睡觉,通过不断丰富区块链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区块链自身的机构来实现自我成长。区块链在数字货币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相当基础和原始的成分,基于这个原子核来丰富细胞机构,才能让区块链不断进化,直到真正演变成为一个全新物种。

 

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仅仅在是区块链技术一些相对原始的概念,未来如何通过新的技术研发来丰富这些技术才能让区块链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一个原始的阶段,而是真正变成了每一个概念点都有很多技术与之对应的存在。因此,现在我们不是要拿着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去应用到具体的行业上,而是要用海量的技术去充实这些最原始的概念。

 

做好落地,打造“样板戏”,让更多人认识到区块链并不是数字货币。现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区块链就是数字货币,甚至很多人认为区块链仅仅只是数字货币的另外一个名头而已,这显然是不对的。虽然区块链诞生于数字货币,但是它并不仅仅只是存在于数字货币之中,只是我们认识它是通过数字货币而已。当下,我们应当做好区块链的落地工作,找到区块链落地到行业的更多可能性,通过打造区块链在其他行业应用的“样板戏”来改变人们对区块链的误解,让人们认识到区块链并不仅仅只是数字货币独有。

 

现在,阿里巴巴IBM在食品溯源上对于区块链的应用、Facebook成立的区块链研究小组其实都是在探索和寻找区块链落地的新方式,通过打造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之外的“样板戏”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区块链。除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区块链的应用之外,区块链在未来的商业里还有更多的应用可能性,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探索和实现,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区块链的强大魅力,并且让区块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去数字货币化。

 

除了食品溯源之外,区块链技术还能够应用到人力资源、法律、保险、金融等诸多领域,区块链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这些行业的运行效率,而且能够让这些行业真正实现内在结构的重新建造,从而让区块链脱离数字货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落地。

 

当下区块链市场正在经历的状态更像是一次自我调整与梳理,对于新生的区块链来讲,这次调整非常重要。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白区块链的真正奥义,找到区块链更加正确的发展方向。如果区块链能够挺过这次寒冬的侵袭,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更具韧性,并且能够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孟永辉

孟永辉,资深撰稿人。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i黑马、创业邦、亿欧网、投资界专栏作者。从事互联网10年,长期关注互联网研究。多篇文章在虎嗅、钛媒体、创业邦、亿欧网、i黑马、网易、新浪、搜狐等网站发表。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