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率、有担保 看似靠谱的P2P平台暗藏自融风险
【摘要】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言语间对“普惠金融”寄予厚望。然而,最早将“普惠金融”概念带入国内的P2P网贷,此刻却正经历水深火热。
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言语间对“普惠金融”寄予厚望。然而,最早将“普惠金融”概念带入国内的P2P网贷,此刻却正经历水深火热。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问题平台暴露超过200家,仅去年12月,就达92家,超过2013年全年76家的数量。69%的问题平台因为提现困难而曝光,部分平台已酝酿成“跑路”态势,确定“诈骗或跑路”类问题平台占比达25%。特别在临近年关的几天,相关问题更集中爆发。
的确,目前P2P行业仍处于“无门槛、无规范、无监管”的“三无”状态,制度和监管存在缺失,加上不少平台资金实力和风控能力较弱,极易发生项目逾期兑付困难、资金链断裂等情况。
在商业模式上,P2P一手吸金,一手放贷,属于典型的金融中介,互联网实现高匹配效率。本可以为手有余钱的小投资者寻找资金增值的新路,又能拿不到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可偏就有人,将其玩出了“庞氏骗局”的味道。
一位国内最早从事P2P的老玩家向记者介绍:为了将P2P平台撑大,很多玩家,在其平台上发布假标,用极高的收益率与关联企业的勾兑为平台自融,不断吸引新的投资人入局,资金面充裕了,既可借新还旧,又能做大声势,引发投资人关注,诱导更多好的贷款项目加入平台,进而制造虚假繁荣。
就像最近陷入麻烦的某P2P平台,有业内名人为之站台,之前“满标速度以秒计,每天几百万的标瞬间就满。想提前约标,至少有300万元的投资资金。”在业内也是红极一时,但突然之间,却宣称贷款企业逾期还款,陷入危机。
其实早在去年4月就有业内人士撰文,怀疑其平均近30%的利率有猫腻,即便是高收益的票据业务也难至此水平。而名人却回应,平台所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票据业务,其中涉及复杂的再质押等手段。赚钱的金融手法虽然不透明,反而吸引到更多投资人投身其中。
这些投资者被“银行承兑票据”的保障冲昏头脑,却不知市场上逼真的作假行为,有时连专业人士也难辨真伪。而另一些投资者所迷信的看上去完美的担保制度也可能只是障眼法——担保公司很多是与P2P平台关联的亲友成立,注册资本虚高,实际资本有限,一旦发生风险,根本无法兜底。
事实上,如今的高利率平台,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不是涉嫌诈骗,就是缺乏持续性发展的可能。而名人背书和看似完备的保障机制,欺骗的正是那些逐利的风险厌恶者。
要知道,宏观大势进入降息周期,资金潮涌,加上股市开始利好,P2P这种变相向投资人发行债券的模式,必定随行就市,其平均年利率将下滑到最高1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1月5日傍晚,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征信市场化正式起航,征信体系势必越发健全。也使得未来P2P运营者跑路的信用成本大增,一次跑路将“失信”终身,无法再在市场立足。
但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在征信完善与监管落地之前,对投资人来说,既不能盲目追求高利率,也不能迷信所谓的安全保障。否则,在如今扭曲的P2P市场上,投资人受骗亏损的悲剧还将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