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理财如何防止被“飞单”?很多人被骗了还不知道
【摘要】之前媒体曝出过某些金融骗局,假借一些大的金融机构来销售的,投资者因为相信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才进行了购买,比如金赛银事件,泛亚事件。
之前媒体曝出过某些金融骗局,假借一些大的金融机构来销售的,投资者因为相信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才进行了购买,比如金赛银事件,泛亚事件。但其实,大部分都是分支机构私下的合作,并没有获得正式的授权,属于销售人员飞单的行为。即使你是在银行营业场所购买,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投资者也是很难到去跟这家银行追索权益的。
那要怎样才能知道自己买的产品是不是销售人员私下飞单的呢?
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认真阅读理财产品合同条款,看看合同方,是否有银行参与,是否有银行印章;其次,还有看看这个理财产品的发行方是谁,是否值得信赖;第三,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明确了解产品是否保本,募集资金具体投向,收益、期限等等。
一想到要看合同,就头很大,对么?一般人真的很难搞懂,搞不懂蒙着头做,吃亏了也只能认了。所以理财这件事,未来的趋势,一定是找懂得人来帮自己做。7分钟理财(微信号:www7mincomcn)就是做这件事的,关注公众号,可以直接留言提问。
有人说,那是不是选银监、证监监管的一些机构卖的产品,会靠谱些?
那我就着你这个想法,再给你举个例子。就是私募基金以受监管为由,偷换概念。比如你去金融机构咨询理财产品。
a: “小伙子,你这有什么理财产品么?”
b: “有啊,我们这刚推出了一款私募基金产品”
a: “收益率怎么样呢?”
b: “年化收益率13%”
a: “那这个产品保本么?”
b: “本金绝对保证,我们可是有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的”
a: “这个收益率能保证么?”
b: “我们登记备案之后,就受证监会监管了,你放100个心吧,没问题的”
a: “哎呀,证监会监管的,那一定没问题了,来,给我来点儿!”
事实上,这个“证监会监管”,根本就是个幌子,私募基金是在基金业协会进行登记备案,但是基金业协会,并不为您的收益提供担保,也就是说,登记备案,跟销售人员说的保本或者保收益之间,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再比如,你去银行,嫌利息低;买股票,一进就亏;债券?哦,没说听过……不过前天去买菜,看路边那家装修得不错的xx财富管理公司看起来挺靠谱,门口发传单的销售,告诉你一年12%的利息,随用随取;而且项目听起来还很高大上,虽然也整不明白具体是啥吧,但几个名词,还是经常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什么互联网投资啦、电商平台啦、创新金融啦、股权致富啦、共赢新模式啦、直投返利啦、贵金属新时代啦、国企担保啦,你看,还有名人代言,电视台也有介绍,高铁动车都有广告呢,不如考虑一下?
呵呵……
某些xx财富,刻意租赁豪华办公场所,把公司把装的高大上,显得十分有实力,给投资者造成兑付绝对没问题的假象。很多中老年的投资者,由于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识,也很少上网了解信息,他们相信的是地理位置、门面、装修等这种拿钱砸就可以做出效果的东西,也就更容易上当受骗。经常会看到,某某财富,组织很多中老年投资者,去组团视察总公司,接受董事长的接见(你说这董事长一天天的得多闲)……这,都是所谓的营销手段呀,各位看官回去可得好好给咱妈讲讲。
说到底,我们究竟要怎么权衡产品本金和收益的安全性呢?
多数情况下,对方说自己的产品收益率高于10%,就要相对谨慎了,而高于15%就需要非常谨慎。在“权威人士”都说,经济将陷入L形态时,凭什么你一个理财小白,就可以轻松的拿到年化15%甚至20%的收益呢?在时代好的时候,把顺势赚到的钱,当做了自己的能力,到了逆势的时候而不自知,必然就会栽跟头。
请时刻记得,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这三性,几乎不可能同时完美的匹配在一起。比如股票可能实现高收益,流动性也好,但是安全性就不高了;余额宝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同时实现,但收益就不高了。只有告诉你可能预期高收益,但同时也提醒你风险的,才是相对可靠的。那些承诺高收益的同时,还承诺保本的,都要更加仔细地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