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怎样才能两端平衡
【摘要】P2P是平台性质的机构,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信用审核服务和两端客户的撮合匹配。而作为平台,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两端平衡,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平台平衡的问题。
P2P是平台性质的机构,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信用审核服务和两端客户的撮合匹配。而作为平台,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两端平衡,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平台平衡的问题。
之所以要平衡,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一笔出借都需要对应足额的借款,不然就会出现资金池,而监管政策中也一直要求借款的的真实性。
早期,宜信所采取的模式被称为转债权模式,大致的方式是这样的,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审批通过后,由一位自然人(一般是机构的法人或者类似的可以被机构信任的角色)将合同金额出借给借款人,然后再将出借形成的债权出让给其他出借人。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宜信的P2P是从助学借款业务开始的,笔者所听到过的版本大致是这样的:
宜信的创始人当时创建的华创资本投资了一家IT教育机构叫做达内,达内准备融资上市,那么上市就需要两个条件,也就是有足够的生源和足够的利润。而要增加生源就要在增加市场投入,增加师资力量、设备投入等等,而这又会带来更高的成本,势必要提高学费,但学费提高,就意味着让一些学生无法来上学,这两点就形成了矛盾。
唐宁看到这个问题后,结合到他之前在格莱珉了解到的小额信贷模式,以及刚刚在英国开始兴起的P2P业务,发现了商机。他拿出自己的钱尝试借给需要上学的学生,约定毕业后开始分期偿还,这可以让很多本来上不起学的学生有了希望,也解决了达内当时面临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一步步有了后来的P2P业务,并扩展到学生以外的借款人群。当然,这也只是我所听到的版本,可能实际的情况和这个说法不尽相同,但大致的状况应该是如此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出借,前期没有出借人了解相关的情况,也没有足够的出借人群体被开发出来,要满足更多学生借款需求,只能是由一个自然人先自己出借,之后再让其他出借人通过购买债权的形式来操作。
平台相对成熟之后,在保证借款人快速获得借款的同时,转债权模式还可以帮助平台实现平衡。因为无法确保出借人的资金在每天都能够和当天的借款金额完全匹配,因此先通过一个超级出借人完成出借,就可以方便的拆分债权,一方面根据每个出借人不同的出借金额匹配好相应数额的债权;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打散债权。
举例来说,一个借款人的借款债权会拆分成很多份,转让给不同的出借人,实际上一笔五万元的借款债权可能是被多位出借人受让了。而且出借人的出借资金也不会简单的匹配给一位借款人,而是在打散之后尽可能的实现分散出借。使每一个出借人受让的单一借款人债权金额占他总体出借金额的比例比较小。
每一位借款人本身都是相互独立的,且可能来自全国各地,那么同时一起出现风险的可能就变低。即便是个别债权出现还款风险,对于总体出借资金的影响也会很小。
经常有人问我类似这样的问题,如果某地地震了,是否会影响借款人的还款,其实如果借款的地域足够分散、能够让金额充分打散,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化解了。但是有的机构只是学习了皮毛,你会发现他们为出借人匹配的借款人都是来自同一城市,这么做可能在匹配上相对简单了,但却没有利用模式本身的优势规避风险。
而且对于转债权方式,正常的做法是超级出借人先出借再转让,也就是资金先减少再补充,也就不会出现问题。但偏偏很多“聪明”的机构却先把钱弄进来,然后再出借,这就形成了资金池,而且很有可能利用出借的操作时间差,赚取其他利益,甚至于,伪造债权、重复利用手中的债权,来骗取多余的出借资金,至于多出的出借资金干了什么?关注一下老板的消费情况和出国的动向可能就能豁然开朗了。
那么是否每天或者每个月出借和借款的金额对应上,就高枕无忧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很多机构目前还会用理财产品化的方式来完成出借,这也是来自于客户的喜好造成的,相信理财者都更愿意自己的出借能够有统一的收回时间和相对明确的收益预期,而在早期行业配合转债权模式也比较容易去进行理财产品化的操作,因此多数情况下,大家看到的P2P平台都会有一些产品名称,其实笔者更愿意把这些“理财产品”称作“出借服务模式”,这些出借服务模式会规范的时间期限并预期收益水平,出借时间达成后,平台会协助进行债权的转让来实现资金的回笼。现在根据国家相关指导意见的要求,更多平台采取了投标方式,客户自主选择出借,但也同样存在平衡的问题,因为每一个借款人的借款期限也会是不同的。
正是因为每一笔出借和借款都有不同的期限,而且还存在借款提前还款和出借人通过转债权方式提前收回出借等问题,使平台的平衡更为复杂。
还是举例说明,借款人还款之后,所还的本息还要根据出借人选择的出借方式来进行处置,比如有的出借人希望利息回收,本金继续出借,有的则希望本息都继续出借。那么根据之前的合同约定,就要将相应的资金进行再出借,也就是找到新的债权进行出借,这些新债权就不会占用到新增的出借资金。
另一方面出借人如果有约定的出借期限,出借到期后,就会收回出借资金,而收回的出借资金就需要新的出借人将这部分资金对应的债权进行受让,通俗点说就是把收回出借对应的债权找新的出借人买走。
只有每天将相对应的这些数据进行计算之后,才能够看到平台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一般来讲,借款端每天的新增借款情况基本上比较稳定或者可预期,这个预估值加上应还金额(即便预期,一般机构都会有风险金来代偿),减掉出借端到期收回的金额,就可以知道当天需要多少出借资金了。要注意,如果对于还款处置方式有所不同,或者对于出借人和借款人还要加收相应的费用,那就还需要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具体的计算方式也要做出对应的调整,但总的原则都是一样的。
通常借款的件均会少于出借端,在相关监管政策的个人借款20万元上限确认之后就更是如此。那么如果一家机构的出借端网点数量远远大于借款端,同时又宣称借款债权都是来自于机构自身去获取,那么就比较值得怀疑了。
而且期限对于平衡的作用也很微妙。比如说现在很流行车贷业务,多数都是一个月的短期借款,而机构如果并没有为出借人涉及对应的短期出借方式,二是混在所有债权当中的话,可能就比较致命了。是想,每一个月车贷借款人都会全额还款,还款后的本息出借人还需要出借给新的借款人,也就是说即便不算利息,如果每个月30天车贷的业绩维持不变,那么平台就不需要新的出借资金,因为还款再出借就已经基本满足了债权的资金匹配需求。何况利息还会占用更多的债权。那么这一定就不是良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机构借款的总数看起来不小,但实际上问题越来越大的原因。
监管机构的政策其实是在鼓励散标的形式,因为这样更容易形成一对一的匹配,也避免了很多期限错配带来的问题。当然可能这个管理方式比较简单粗暴,但对于当前的形式,可能矫枉必须过正。
对于一个平台来说,债权的真实和匹配的合理是生存的关键,无论何种形式的监管,最关注的还是要让出借资金真正用于借款人,而不是被个别人用各种形式抽离出平台。现在一些不良机构债权造假或者重复利用,然后利用管理机构的方式将平台资金转移到其他公司甚至据为己有,这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e租宝已经有了前车之鉴,这段时间也已经有多个小机构爆雷,相信今年春节前,恐怕还会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只是可怜了那些选错了平台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