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要谨防这4大坑!太多人上当,一定要记下!
【摘要】作为一个顾问,我接触到了非常多有保险需求的用户,交流中,发现很多共性的问题,跟大家分享,值得每一位投资者借鉴。
作为一个顾问,我接触到了非常多有保险需求的用户,交流中,发现很多共性的问题,跟大家分享,值得每一位投资者借鉴。
1.“想要的”和“实际买的”不是一个。
在这方面,主要体现有两点:
一是“想要的”跟“实际买的”不是一个,也就是需求跟供给没匹配上。
本来想要的是保障型保险,结果买的是投资理财型保险,想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买完的产品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只能暂且放在一边不管;
2.重复买同类保险,浪费钱。
业务员没有充分分析现状,就盲目附加各种其他保险,有的多达8~9个,给人感觉保障很多、很全面,其实不然。比如报销型的保险,像意外医疗,附加了再多也没用,因为它是不能重复报销,最终只能选择一家,赔付的钱也是不能超过实际花销。
3.保费高得有些吃不消。
这种情况主要也有两点体现:
一是购买的产品本身,它的功能设计、缴费方式、保障利益等因素,导致保费较贵。比如有分红的,比没分红的贵;能返还的,比不能返还的贵;缴费期短的,比缴费期长的,年交保费更多。
所以,对于预算非常有限的客户,如果选择了有分红的,能返还的,保障期长的,缴费期短的产品,保费一定很高,一旦收入中断或下降,缴费也会相当吃力了。
二是没有合理评估自身或家庭的财务状况,特别是未来有诸多财务目标要实现的客户,比如购车买房、大额教育支出、创业等等,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会大大增加。
对于很多购买了大额年金保险的客户,年交保费极高,而且缴费期都在5~10年,等真要为购车买房、教育开支、创办企业投入资金时,发现已经没钱交保费了,这时退保损失在50%以上,着实很被动。
所以我们在方案中多次强调,一定要严格控制保费预算,在能力范围内逐步加强保障,给后续的补充留有预算空间。
4.保险没少买,但仍然保障单一,不全面。
很多人接触保险的途径不同,购买的产品也受行业发展影响,有一定倾向性。
比如通过电话、代理人渠道购买的,很多都是定期寿险、定期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等;通过银行渠道购买的,很多都是年金险、两全险、万能险等。
绝大部分购买过保险的客户,他们的保障均有一定欠缺,都有优化调整的空间。主要原因在于能站在客户角度,全面、客观、专业做保险服务的太少。
我们认为保险产品的购买策略,跟投资产品一样,都需要组合搭配。因为不同类型的产品,各有优劣,只有组合搭配起来,保障效果才会更好。我们在方案中,也经常采用国内消费型的寿险、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与储蓄型的寿险、重疾险搭配的策略,对于有些高净值或财务健康度高的人群,除了考虑国内组合策略,也备选了海外保险工具的方案。力求用最低的保费,获得最全面的保障。
经过我们的努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能够真实清楚地知道,当前可能面临哪些风险,如何根据自身能力利用保险,恰当地解决风险保障问题,未来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补充和加强等。
总之,中国的保险市场还有很大的改革上升空间,如果希望把这时间缩短,中国投资者的认知水平还需要快速提高,才能倒逼保险产品创新、保险公司服务水平提升、保险行业健康发展,最终受益的还是投资者。